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雁山高隐
《书边恩仇录》
流动的斯文
虹桥孝善坊
与植物凝神对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雁山高隐
——包宅访古之二
2014-08-16

    雁山高隐

    ——包宅访古之二

    书人书事

    Y

    uedu

    ■许宗斌

    在包雷渊之后,明嘉靖、万历年间,芙蓉包氏中又出了个包思源。包思源名气不及包雷渊大,各种《乐清县志》里均不载其名,但在《芙蓉包氏宗谱》里有关他的诗文却甚多。这些诗文作者多是当时名公。如作《思源公传》的张德明,乐清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安徽宁国知府、广东左参政。在任京官期间曾分校礼闱(进士会试考官),魏广微、董其昌皆出其门下。作《雁山高隐诗序》的吴宝秀,字汝珍,号惺台,平阳河前(今属苍南龙港)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南康知府。在南康知府任上时,因榷税事忤税监巨璫李道,遭诬陷逮系诏狱,形成震动朝野的吴宝秀冤案,幸得众多正直大臣和太监田义搭救,最终获释,贬为庶民,回乡后一年病故,天启时追封为太仆少卿。还有年辈晚于包思源,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书画家何白,也曾写诗追颂过包思源。

    据张德明《思源公传》,包思源名洪偃,字大休,思源是其别号,系芙蓉包氏第九世。父亲包筠溪是个隐居的读书人,在包思源襁褓时即已去世,因此包思源年少时处境十分艰难,“寒灯孤影,四壁萧然,无期功强近之亲可操门户,茕茕孑立,其凄惨不可名状”,赖母亲卢氏鞠育成人,三十岁才娶亲。婚后与妻子勤俭持家,靠经营蚕桑,“铢积寸累,由月而岁,家业日隆隆起焉,遂称素封之家”。对发家致富后的包思源,张德明概括了两点,一是“富而好礼,俭而好施”。宗党邻里急难时有求于他,即倾橐济之,毫无吝色。借钱给困难户,他只收回本金,甚至将借券一烧了之。二是“毋忘先训,笃好斯文”,重视对儿子包光闾(字宗耀,号文辉)的培养,每令之负笈远游,尊师取友。据何白为包光闾作的《文辉公传》,光闾曾受父亲之命,远赴黄岩,拜在名师叶雄飞门下,因学业优异,被两浙督学伍公列为优等。吴宝秀《雁山高隐诗序》也概括了两点,一是“性刚介不阿,乡有不平事,咸往质之”,“见义且勇于赴排众吻”,二是“克孝克友,克慈克爱,乡闾慕而敬之者众矣”,因此,“洵称世之隐君子,与其曰高隐,谁谓不宜?宜诸君子之歌且咏也!”

    所谓隐士,人们一般理解为商山四皓、严子陵、林和靖一类高蹈避世者,在乐清,则如朱希晦那样的人物庶几可称隐士。像包思源这样善于生产、关心乡闾俗务的人,你可以叫他“励志男”,叫他“好同志”,但称他为高隐,有人不免心存疑惑。吴宝秀在《雁山高隐诗序》里先提出这个问题:“夫山林丘壑间,其人稠矣棼矣,鄙矣朴矣,直乡人云尔,何足当其‘隐’之云?”意谓像包思源这样质朴的人,在山区很多,看起来就是个村夫,为何称他为隐士?吴宝秀是这样解释的:

    盖所谓隐者,宜见而潜,宜进而处,宜高华崇秩而心实厌旃以自藏晦,若玄豹之在雾,若虬龙之在渊,若冥鸿灵鷟之不可樊笼,若麟虞之不可羁系。而弘景之隐为山中宰相,陶潜之隐为五柳先生,玄真、严光之隐于渔,康伯之隐于药,商山之隐于弈,宜僚之隐于丸,庚桑之于垒焉而隐,杜陵之于吏焉而隐,则隐亦殊途焉。包君之于雁山,意其若斯乎?以君之才,何难烦剧,以君之义,何难批鳞,以君之德,何难辅世,而卒落落焉不为脂韦,终为泉石逍遥,可谓高世之士,藏名之人,盘薄尘中,超然物外者与!一乡之中,皆翘君为山斗指南,德可知矣。

    吴宝秀认为,隐的表现形式不一,殊途同归。他对“隐者”的定义是:“宜见而潜,宜进而处,宜高华崇秩而心实厌旃(旃训“之”)以自藏晦。”说通俗一点就是,本可以露脸儿而偏偏躲藏起来,本可以“进步”而偏偏甘居边缘,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偏偏当它是浮云。那么,像包思源这样有才有义有德之人,甘心寂处僻壤,逍遥于雁荡山的泉石之间,当然算得上是“高隐”了。

    吴宝秀的《雁山高隐诗序》是为《雁山高隐册》作的序言。据何白《文辉公传》,思源子光闾被两浙督学伍公拔列优等时,“里中瞩目,咸以大器期之”,思源亦“自喜庭训有成”,“乡里鸿硕,篇章交赠”,《雁山高隐册》即为这些赠作的结集。现在包氏宗谱里录有朱嘉猷、何白和宁波人管万里的诗,均置于《雁山高隐歌》题下。何白诗云:

    隐君家傍芙蓉麓,几曲寒流映深竹。

    龙湫月吐镜中窥,雁荡云来檐下宿。

    飘萧鹤发神炯然,弄月看云爱幽独。

    钓艇时从花下迷,丹经日向松根读。

    漱玄液兮练正灵,石鼎玄霜几回熟。

    元霜初熟即宾仙,芙蓉深处留高躅。

    有子翩翩自凤毛,已见雄飞起雌伏。

    圣世今为清庙珍,明时已剖陵阳玉。

    隐君不见见伊人,眉宇超超迈尘俗。

    临风想象一题诗,聊为伊人慰风木。

    他日相期雁荡游,手汲寒泉荐芳菊。

    “隐君”指包思源。从诗意看,何白作此诗时包思源已去世。管万里的诗结尾道:“阿翁曾不负丹丘,雁荡山中号隐侯。”丹丘指何白(白号丹丘)。管万里言包光闾尊翁包思源无愧于何白的称誉,可见管万里的诗更写在何白诗之后。何、管二作当不属《雁山高隐册》里的作品。唯乐清瑶川人朱嘉猷的诗,是在包思源生前写的,当属于“乡里鸿硕,篇章交赠” 之列,诗云:

    雁山形胜甲瓯东,丹芳岭西连芙蓉。

    从来僻地远城市,中有草堂潜卧龙。

    短墙横溪山水碧,乔木夹道浓荫重。

    浪迹不嫌鹿豕友,柴门可使烟霞封。

    呼童扫径赏松菊,对客开樽垂帘栊。

    更凭藜杖恣幽探,结盟长在名山中。

    上从云外跻绝巘,下向讵那看仙踪。

    几新几旧十八刹,有名无名千万峰。

    遨游原不问晴雨,惯着双屐效谢公。

    适信人间有蓬岛,应接不暇趋无穷。

    况以诗书谷孙子,高堂榆景尤从容。

    天高海阔任飞跃,那管年华如转蓬。

    君不见富春江下有严子,羊裘把钓成高风;又不见商山四皓老岩穴,采芝高节比赤松。知君石隐亦如是,王侯翻羡江南翁。虽然在上有尧舜,雁山自与箕山同。

    朱嘉猷在诗中称包思源为“石隐”,盖因雁荡山多石。朱嘉猷诗名不大,此诗写得却甚佳。“上从云外跻绝巘,下向讵那看仙踪。几新几旧十八刹,有名无名千万峰”四句,既写雁荡山的景观之多,也写出了包思源的游踪之广。

    “隐”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之一种,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谈隐,似乎更在谈禅谈仙之上。哪怕当官之人,也有所谓“吏隐”之说。身处逆境时,更会想到退隐故山。明后期,政治黑暗,仕途风波险恶,正直的官员往往没有好结局。张德明后来因小人倾轧解绶归田,吴宝秀更是遭遇悲惨,自己被下诏狱,险些丧命,夫人亦自杀身亡。张德明写《思源公传》、吴宝秀写《雁山高隐诗序》时,他俩可能还在宦途,但已备尝官场的酸甜苦辣,他们拿包思源的话题谈隐,或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思在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雁山高隐 2014-8-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