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南 那些年,在夏秋之交的几场雷雨或台风后,整个原野都是白洋洋的一片。这时,走在田野和机耕路上,不经意间就有鱼儿撞到腿上来。当大水退去之后,家乡的水田、浃渎、池塘、沟渠里,几乎处处是鱼,这显然是摸鱼的大好时机。 当然,小孩子是不敢在深水里摸鱼的,而水田里的鱼早已被人摸去。我们只能选择浅水,也就是浃渎、水渠和小池塘。暑假里的中午,我们会邀约一帮伙伴,脱掉上衣,剩下裤衩,肩上搭一条毛巾,头上套一个树枝扎的圈圈,以防暴晒,简单装束后,便嘻嘻哈哈地往浅水走去。 小孩子摸鱼的方法十分简单,一般多是在石桥洞下的石块缝隙或是沿着浅水凹进去的堤岸,一路悄悄地摸将过去。这些地方靠近岸边,人较安全,且又是鱼类喜欢隐藏的去处,运气好时每人都可以逮住一条乃至数条。 因为水浅范围小,记得我们摸到的大多是小鱼,极少有大鱼。不过,事实上,我们的摸鱼从秉性来讲,是一种亲水行为,既能泡在水里消暑,又能打发时光,偶尔还得到了收获。这显然不是摸鱼的本质和标的。然而,大人们的摸鱼并不是这样的。 大人们摸鱼往往没有时间的限制,他们一年四季都可以摸鱼,而最好的时节却是冬天。为什么?因为冬天里的鱼处于半休眠状态,基本不摄食了,而且行动也迟缓一些。如果到了春天,它们又会活跃起来,就很难摸得到了。 选择一个有暖阳和微风的冬日中午,摸鱼的大人们多是先喝了几两高度的白酒,把脸膛喝得红红的,说是可以驱寒。接着穿上一袭皮制的水衣,从脚趾套到头颈和手臂,再用拉链扣住,在臂弯处用绳子扎紧,仅露出两只手,然后每人手提一条木棒,三五成群往水里走去。远看,就像是古书上所说的穿了“水衣水靠”的 “水鬼”。 大人们摸鱼的地方当然要比孩子们的水面要大,水要深,但也是需要水域闭合、水深平胸的地方。大河、大湖他们肯定能下得去,但水面太辽阔,太分散,鱼聚集不住,摸鱼行动时,鱼会逃得无影无踪。这不利于摸鱼。 大人们摸鱼也会在桥洞下的石缝里和凹进去的堤岸边进行,这也像我们一样,是个体行为。但真正的摸鱼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另一种方法了。这种方法需要团队精神,几个人一起用木棒在水面上狠命敲打,在水草里用力搅拌,将水搅混,使鱼儿晕头转向,到处乱窜,待它们渐渐没了力气了,不知南北的时候,来一个围追堵截、大兵团作战,将它们生擒活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浑水摸鱼”。有时,在摸鱼的时候,不知谁会大叫一声:“哎呀,跑了个大鱼,后面的注意!”听到这话,另外的人总会哈哈大笑,说:“就这么块地方,能逃到哪里去。”然后,几个人来个包抄围剿,合力擒住。 看看夕阳下沉,鱼篓里也有不少收获,他们才起身上岸,打一个响亮的喷嚏,说:“今天可以了,明天去哪里啊?” 乡村渔事之二: 摸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