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眼看天下 S hiping ■首席评论员 张全 在柳市镇岙外永乐茶亭,前来喝伏茶的人络绎不绝。66岁的老人蒋成平2000年设立茶亭,至今已免费供茶水15年之久。老人除了过年休息一个月以外,长年坚持自掏腰包烧茶。(8月7日《乐清日报》) 伏茶古时候为农村习俗,如今,这样的免费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在乐清,这个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传统美德日渐凋零之年代,烧伏茶如一缕烽烟,延绵不绝。 伏茶,在乐清又被称为“长茶”。这个长字,表明了经年累月之不易,包含着一种敬意。报道中提到,蒋成平老人在炎热的夏天,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喝茶问题,再累也心甘情愿。这句质朴的语言,表明了这15年坚持的所在——当他费财费力为众人免费供应伏茶的时候,他从众人那里收获了正反馈,感受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而这种良性互动,培植了烧伏茶义举生生不息的土壤。 烧长茶,烧茶者付出了自己的劳力、思虑、财力等,而不求回报,堪称含金量足赤的义举。所有的长久义举,肯定要有维持其运行的动机,就是当事者觉得“值”。 烧长茶者会收获什么呢?感谢——几乎所有喝过他的茶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敬意——在大多数人只想着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时候,为别人而忙碌的烧茶者自会得到尊敬;帮助——可以想像,蒋成平老人到别处去办事,认识他的人会提供他许多帮助;快乐——一个经常得到他人正面评价者,没有不快乐的理由。 这些收获抽象而实在。这可能是许多老人烧长茶乐此不疲的原因。当然,由于各人信仰、道德水准、家庭负担等因素不同,对义举善举投入程度也不同。只想说明一点,投身社会事业、帮助他人并非全部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吃亏,如果出发点正确,不计较得失不想着回报的话,行善得到的快乐往往出乎其意料。这一点,是那些只为自己精打细算者想都想不到的。 人赤条条来到这世界,又将双手空空而去,物质只是我们活下去的必要支撑,却非人生的终极追求。物质上空前丰富的乐清人,如果在财富环绕的窗户上戳个洞,洞见物质外面的世界本质,我们就可以像蒋成平老人那样,活得简单而快乐。 烧伏茶者自有快乐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