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W enbi ■李振南 仲夏雨夜,闲来无事,随手抽出一册唐诗来读,恰巧翻到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着读着,眼前就忽然出现了许多游动的鱼儿,片刻间一幅幅儿时乡村渔事的画面也在脑海里浮现。 我的家乡处于多水的江南海滨,湖塘河流密布,水渠沟汊纵横。儿时,那里的天是湛蓝的,水是澄碧的,泥土是芬芳的。在这些有水的地方,几乎到处是鱼,而与鱼打交道,是大人们一年四季的赏心乐事,也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平添了许多的乐趣。 捡鱼是所有乡村渔事中最简单、最省力的活计。干这活儿不需要渔具,只要带上鱼篓就可以了,当然这样的活儿都是小孩干的,大人是不屑的。 捡鱼一般发生在冬天,晚稻收割后,天气渐冷,水田已经闲置,被北来的风自然地稍稍晾干一段时日,等着冬耕播种苜蓿或是油菜的前夕。由于苜蓿生长初期怕水淹,农人会选择阳光温暖的日子,赶着耕牛,背着铁犁,踏踏地走向田野,把一望无际的农田犁出一条条的土沟,形成一爿爿长方形的土垄。而播种油菜时,需要将整片稻田全部犁过,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用锄头敲碎做成一条条土垄。这些土沟、土垄的好处是,便于排水和劳作。 这时,孩子会背着鱼篓,跟随大人在犁出的土块和土沟里捡拾泥鳅。这种捉鱼的方法,不需要渔具和渔法,是现成的捡拾,于是,家乡人就叫它捡鱼。 众所周知,鱼儿是离不开水的,春江水暖的时候,是泥鳅最快乐的时光,徒手是抓不住它们的。但等到了水竭,它们只好往深泥里躲,想法借助冬眠的本事藏到来年水涨,再续自己灿烂的生命。所以,在犁田的那刻,就是最容易捕获它们的时刻。 当生产队轮到我父亲犁田时,我就挎着小竹篓,紧跟在前面赶牛犁田的父亲的身后,一双眼睛盯着翻腾出来的泥土,细察土块中每丝的抖动。大多的时候,随着泥土的抖动,泥鳅就会滚落在刚犁出来的土沟里,我就很容易捉住它。不过,有时泥鳅也会龟宿在泥块中一动不动,这时需要眼力,若看见土块上有一个光滑的洞,那么对准洞口将土块掰开,往往有一条泥鳅掉落下来。有时候,土中的泥鳅也会被铁犁拦腰截断,尽管还能活蹦乱跳,但我的双手已被染成血淋淋了。 小时候,田里的泥鳅多得不可胜数,一天下来,我们总有两三斤的收获。暮色将至,回了家,一把干柴,几缕青烟,些许的功夫,便可闻到泥鳅香汤的滋味,和父亲啧啧的品酒声了。除了能保证父亲的下酒菜,我还挑上一些大个子和完整的泥鳅养在水桶里,等凑够一竹篓,我们就会赶赴集市,到农贸市场卖上几角或块把钱,几次积攒下来,准能给新年添上衣服或鞋子什么的。 乡村渔事之一:捡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