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综艺
3  4  
瑶岙古道
朱谏的诗与吴伟的画
虹桥西街二位民国少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朱谏的诗与吴伟的画
2014-06-28

    ■王建秋

    《东瓯诗存》收录朱谏诗二十首,其中一首《寄吴小仙》:“两手摩挲万物真,老吴原是谪仙人。淮南花柳深似海,笔下横生二月春。”前有诗序云:“小仙名伟,湖广武昌人,以画名天下。小仙之画多天趣,操纵自如,巨细皆精,流动不可羁也。视彼依傍模仿掇拾以成章者,不可同日语。小仙客淮,以戏笔见寄,书此以谢,且识后会云。”可知荡南先生此诗乃酬答吴伟小仙贻其一画事。

    吴伟(1459—1508),字士英,江夏(湖北宜昌)人。据李濂《吴伟传》,其“少孤贫,善绘画”,少年时寄养于常熟钱昕家,十七岁游南京,成国公延之幕下,一见即呼之为小仙,因以为号。成化间为宫廷画师,受宪宗宠遇,授锦衣镇抚,任仁智殿待诏。“伟有时大醉被召,蓬首垢脸,曳破皂履,踉跄行,中官扶掖以见。帝大笑,命作松泉图。伟跪翻墨汁,信手涂抹,而风云惨惨生屏障间,左右动色。帝叹曰:真仙人笔也。”于此其放浪不羁已见一斑。他“性憨直,有气岸,与俗寡谐”,遂不容于权贵,不久即被放归南京。弘治初,吴伟第二次被召入宫,孝宗授以锦衣卫百户,赐“画状元”印。二年后,称病南返,日日出入秦楼,剧饮狂狎。正德三年,第三次被召,惜“使者至,未就道而中酒死”,时年整五十岁。

    又据画史载,吴伟山水人物皆精:早年人物脱胎于吴道子,均作白描,兼写真(即为人画肖像),后取法南宋画院体格,笔势趋奔放;山水学“浙派”戴进,严谨劲秀,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淘洗院体,独成一家。后追随者众,遂成“江夏派”开山鼻祖,首创画史上以画风立画派之风气。

    当年吴伟馈赠朱谏的画作我们现在已无可得见,据朱谏诗中云“淮南花柳深似海,笔下横生二月春”及诗序中“以戏笔见寄”等信息或可猜度此画为粗笔山水,或有人物点缀其间亦未可知(可以常州市博物馆藏吴伟《渔舟晚泊》图轴相参)。如果猜测吴伟与朱谏交往系朱谏中进士始(1496年),那么至吴伟去世止,他们有十三年的友情。其时正是吴伟第二次辞归秦淮后的那一段时间。“(吴伟)放归南都,好剧饮,或经旬不饭,南都诸豪客日招伟酣酌。然又好妓饮,无妓则罔懽,而诸豪客竟延妓饵之”。“淮南花柳深似海”,可以想见,那幅画抑或是吴伟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气相投,侯一元《奉直大夫知州朱公墓志铭》谓朱谏“性恢廊,当世无双,诗仵太白”;王健所撰之朱公行状亦谓朱谏“每客至,弈棋放歌,通宵不倦”。朱谏的这种松散、宽宏、不整饬的性格正与吴伟相契,否则以吴伟画名满天下,并“奴视权贵人,权贵人求画又多不与”的性格,亦不会千里之外给朱谏寄画作。似他们这种清逸、孤高的性格,必定难以容身于险恶的仕途(更何况明代吏治峻刻,正德十四年和嘉靖四年的二次场面宏大的廷杖千古未有)。故正德十年,朱谏亦因其母亲去世丁内艰而离任回乡守制,自此再也没有重返仕途,过上隐士的生活。

    虽然他们性情相近,然对生活的态度不一样,命运亦迥然不同。吴伟最后因生活放荡“而中酒死”,而朱谏则韬晦养身,隐居雁荡山,并建雁山书院,读书、授徒,悠游山林而得高寿。“生平气壮神完,迨老垂发至地,双目明秀,步履轻捷”。乃至以七十八岁高龄陪清军御史王献芝游雁荡山,自瑶岙出发,上四十九盘岭越马鞍岭,历游二灵一龙,复越谢公岭,直至领店驿分手,足见其精神之健旺。嘉靖二十年卒,享年八十。

    与吴伟相比,朱谏似乎更具有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士大夫形象,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朱谏认识吴伟,并且他们是好朋友。

    朱谏的诗与吴伟的画

    《渔舟晚泊》图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综艺 00006 朱谏的诗与吴伟的画 2014-6-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