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综艺
3  4  
瑶岙古道
朱谏的诗与吴伟的画
虹桥西街二位民国少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瑶岙古道
2014-06-28

    ■潘锦毅 文/摄

    瑶岙的由来

    瑶岙古道自虹桥镇瑶岙至芙蓉镇兰屿浦,长约2.47公里,宽约1.5米。雅称“瑶岙古道”,方言则谓“瑶岙岭”。这条古道上下盘旋不逮三公里,并没有耸入云霄,岭头海拔仅仅240米,显得非常一般。然而这里视野辽阔,风景独好,南可见虹桥平原上林立的高楼和淡淡的炊烟,北望雁荡山、芙蓉、常云诸峰尽收眼底。

    瑶岙原名窑岙,缘由大抵为宋时这里有民窑烧碗,明永乐《乐清县志》上瑶岙之“瑶”皆写为“窑”。今瑶岙之东馆后山上还保存着宋窑遗址,常有人在遗址周边黄泥之下挖出碗碗碟碟的残片。

    瑶岙岭头曾立过寨,据称姚岗寨,遗址在岭左首那高坡上。去年10月25日下午,我踩着荆棘杂草终于爬了上去。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丛中找到了一截宽厚的实心残墙和一段二米多长的蛮石甬道。据说这里还有马厩之类的遗迹,然其隐藏于白茅深处,小指般粗壮的茅杆密得没法儿插进脚去。盘旋了许久,只得作罢。姚岗寨立于何时、废于何时也未见于志籍。然就民间的说法分析,这是一打家劫舍强收卖路钱的恶寨。因其为地方一害,遂有志士设计灭之。探得寨王爱吃白扁豆,于是慷慨奉送,并诱其种植。白扁豆的藤蔓夤缘攀附,缠满寨墙遍布屋背。金秋时节收了白扁豆,留下的藤蔓一入冬便风干为柴禾。一月黑风高夜,志士们潜至寨墙下,一把火点燃干枯的藤蔓,轰轰烈烈地把这为害一方的岗寨烧为灰烬。

    浙闽通衢要冲

    瑶岙古道连接温台,而且扼其要冲,是“温台孔道”上重要的一段,故有“温台第一关”之誉。宋室南渡以来,“浙闽通衢”日见繁忙,元时遂于瑶岙设驿,名瑶岙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驿丞石岩在元址上重创扩容,以提升接待能力。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瑶岙驿有驿舍正厅三间,驿丞舍四间,置驿丞一员,驿使一员,驿夫六名,轿夫二十八名,大驿轿二乘,小驿轿十乘。如此这般还应酬不过来,瑶岙驿便于瑶岙岭脚开辟接待馆,谓之“东馆”,即今东馆村。瑶岙驿的当年盛况,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时为驿丞的王利,曾勒石为纪。该纪事碑,现存于雁荡山北斗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瑶岙驿奉裁,人来马去的驿路因而慢慢地寂寞冷落下来,从官家的“国道”降为乡间小路。

    瑶岙驿虽在时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留下一方偌大的明代驿坦,与坦前一堵饱经风霜的明代大照屏,让人遥想自吴晋到清雍正十三年这1450年间,有多少驿骑扬鬃奋蹄在古道的蛮石路上,笃笃笃地敲出簇簇眩目的火花,有多少擢升的喜悦、谪迁的哀怨、骚人的希冀和逸客的浩叹,化为瑶岙岭头朵朵春花、轮轮秋月。

    王十朋与瑶岙

    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秋,这位乡贤离开生养他的家乡左原(于今淡溪镇)前往京城临安(今杭州)赴补太学。就道第一夜,他投宿于瑶岙的灵山院,有《宿灵山院》为纪:灵山未是别乡山,回首吾庐咫尺间;明日出山家渐远,乡心从此上愁颜。

    翌日前行,半个时辰未到就上瑶岙岭头。此时此刻,向前迈出半步,这就意味下岭,跨进“花村”——芙蓉地界,即“别乡山”而入“他乡”。放眼前路漫漫,一回首,炽烈的乡心遂化作清泪飙出,顺愁颜而下,滴落为《登姚岙岭望家山有感》:已作一宿客,渐为千里人;吾亲白云下,回首一沾巾。

    王十朋诗题中的“驿”与“姚”,及瑶岙岭头的姚岗寨之“姚”,方言和“窑”谐音,即窑,今为“瑶”。

    王十朋曾经下榻的灵山院今名灵山寺,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肇基于翠盈岗,即今东馆村之乌岩嘴。

    逸事佳话留古道

    瑶岙古道上留下逸事留下佳话的当然非王十朋一人。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的初冬,文学史上称之为“永嘉四灵”的赵师秀、翁卷、徐照、徐玑结伴前游雁荡山。过瑶岙岭头,翁卷诗兴如山下的浩浩清江风生水起,吟咏道:清游从此始,过去必须看;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听得居人说,今年冬又残。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这首即兴之作——《寿昌道中》竟引发一桩公案。到了清代,还有人认为是写雁荡山中的灵岩寺。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瑶岙古道上也留下了足迹。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4月27,戚继光统帅“戚家军”纵马扬鞭过瑶岙古道,驰驱乐清磐石抗倭。与乐清驻军的一道,给盘据流窜于磐石洋面与瓯江沿岸的万余名倭寇,以歼灭性的打击。

    而瑶岙驿所在之瑶岙村,原为朱姓聚族而居之地。瑶岙朱家人才辈出,如隐逸诗人朱希晦、吉安郡守朱谏、彬州知州朱守宣。俗传明洪武初,刘基奉旨访贤至瑶岙,邀朱希晦效力于朱明王朝。朱希晦却自谓“野人不作功名念”,授朝列大夫而不拜。刘基重其情操,协助设计“九曲川”,引山泉自北入村,过瑶岙驿分析为二,一继续南行前去瑶川,一东出归纳瑶溪。

    而朱谏,我儿时就闻其大名。省志府志都朱谏的传,评述其“为政识大体,不屑屑于小廉曲谨,所建立皆可久远,而便于民”,可见为一良臣清吏。明正德十二年,朱谏以丁母忧自吉安郡回乡守制而不再复出,毅然就瑶岙岭走进雁荡山创办“雁荡书院”,授徒讲学之余,著述《雁荡山志》等。

    瑶岙与寿宁堡

    朱谏之子朱守宣所“倡立”的“寿宁堡”,今天也成为瑶岙古道上的一大人文景观。

    寿宁堡告竣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周围五百丈,把当时的瑶岙一村怀抱其中。寿宁堡原有五门,今存东门“迎曦”、北门“登龙”,迎曦门额“寿宁堡”。城门中一石梁上镌“温台第一关”,横式。款落于另一石梁,竖式:“大明嘉靖四十年吉日立”。门外是护城河“瑶溪”。横跨溪流之上的是宋乾道年间(1163-1173)架建的“瑶溪桥”。算计时间,瑶溪桥架设比朱烨迁居此地早五十多年,由此可见瑶溪桥乃瑶岙古道上的桥梁。出入迎曦门,而今还走这三孔宋代石板桥。寿宁堡的城墙几乎坍塌殆尽,惟北门、东门两边残存十来丈,与城门一道默默地展示岁月的沧桑与瑶岙古道文化。

    瑶岙驿虽于清雍正十三年奉裁,但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温杭公路开通这二百间,瑶岙古道仍然是“温台孔道”上的要冲,南来北往之人还多走瑶岙岭。然而随着清江渡迅猛发展及104国道清江大桥的架通,瑶岙岭彻底失却扼“温台孔道”的优势,遂“门庭冷落车马稀”,纯粹成了乡间道路。

    十年前开通了虹桥至芙蓉的“虹芙隧道”,就再也没有人费大力气来翻山越岭了,瑶岙古道于是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风干为历史的记忆。多情如我,也唯作怀古幽思而已。 (本文有删节)

    瑶岙古道

    乡土

    Z

    ongyi

    寿宁堡

    瑶岙驿照屏

    寿宁堡北门

    瑶岙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综艺 00006 瑶岙古道 2014-6-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