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议 S hiping ■惠铭生 5月31日,江西两名高考生在客运班车上与持刀歹徒搏斗,引来各方点赞。目前教育部表示,待柳艳兵和另一名受伤考生易政勇康复后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艳兵伸出橄榄枝,愿助其圆大学梦。(6月8日《人民日报》) “招远惨案”带来的悲痛氛围没有散去,大众对“冷血围观”的反思也还没有结束;现在这个年轻人挺身而出,换来一车人的生命安全。尽管无法按时参加高考,但他已经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道德答卷”。 俗话说,“好人要有好报”!柳艳兵凭借一份“特殊的正义答卷”,赢得了诸多的“好报”。柳艳兵夺刀救人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教育部表态为其组织单独高考;多所高校向其伸出了橄榄枝;宜春市综治委已授予其“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像保送、破格、加分等这些过去高考期间最容易引起社会和家长反感的词汇,在今年却因为柳艳兵一个考生而变成赞扬和呼吁。 社会的关爱,教育部门的特例呵护,不仅抚慰、暖融着夺刀救人考生的伤痛,而且也在社会传播着正能量——好人好报,好人也理应得到好报。 好人无好报,哪怕是寥寥几起,一旦经过舆论对这些负能量的发酵、放大和传播,往往会尘封、冰冻人们见义勇为的激情和勇气,助长“冷血围观”的阴暗心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渐被稀薄,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现象自然会成为一种常态。 “招远惨案”曾引发社会热议:谁是我们的“保护神”?警察不是天兵天将,人们遇危即至;个人势单力薄,对意外突袭防不胜防……真正的“保护神”,其实是我们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人人见义勇为,不冷漠旁观。只有让好人好报成为社会常态,人人争当、乐当“好人”和“英雄”,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周围的人安全,否则,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宰割的可怜“小羔羊”。 (作者为媒体人) “好人好报”理应成为社会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