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时评
3  4  
把握机遇 分享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春光
领导干部下基层
是赢民心的好方法
点招通道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莫让垃圾桶成为文明的“绊脚石”
乐清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具有研究价值
“好人好报”理应成为社会常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莫让垃圾桶成为文明的“绊脚石”
2014-06-09

    莫让垃圾桶成为文明的“绊脚石”

    ■徐剑锋

    日前,大荆网友“@郁盛”在乐清网络问效平台发布好几张照片,反映大荆镇多处路面垃圾桶遭到人为破坏,呼吁市民爱惜公共设施、相关部门加强管理。(6月6日《乐清日报》)

    垃圾桶“伤不起”,这不单单是个人道德、社会公德问题,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规定,对故意破坏的行为,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也需要法律层面的严惩。当务之急,我们既要加大惩处力度,更要提高破案率以儆效尤,让肇事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屡遭毒手,无外乎两种情形:一种是无知市民或未成年人喜欢搞恶作剧,另一种则是以极端的方式来发泄私愤或表达抗争。追根溯源,这中间既有自身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的原因,也与个别市民漠然置之、管理部门失职失责不无关联。必须看到的是,破坏行为要“得逞”,既要有“作案”的工具,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试想,如果每个市民都敢于较真举报、挺身制止,如果管理制度再全一点、把关再多一点,或许恶意破坏的情况就会少一点、再少一点。

    爱护公共设施就是呵护公共利益,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既要社会公德体现得更好,更需公共管理做得更完美。一方面,每个市民都应勇担社会责任,以主人翁姿态来爱护公共设施,敢于同恶意破坏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要善用智慧的方式来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比如在重要路段安装“电子眼”,实行常态化监控,让每一次不文明行为都能得到及时遏制,让每一起损坏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

    (作者为公务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时评 00005 莫让垃圾桶成为文明的“绊脚石” 2014-6-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