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综艺
3  4  
老照片
墨池问道11人微书画邀请展举行
耄耋老人 微雕木具
乡情悠悠温州鼓词
鼓板琴韵余音绕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乡情悠悠温州鼓词
鼓板琴韵余音绕梁
2014-05-31

    链接

    Z

    ongyi

    ■林一笑

    在乐清乡间,如某村有鼓词演唱,那必定是该村的一件大事,村里人以此相邀亲朋好友来观听,尤其是一些经典曲目,唱一出需日夜场连轴转数天数夜,堪为方圆十里地的盛事。这个习俗流传至今,逢年过节尤兴。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源自瑞安,属于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志雄、丁凌生和阮世池、方克多并称为温州“四大词师”,前三位还开创了“陈派”“丁派”“阮派”等流派。

    温州鼓词起于何时,查无史料。但据《平阳县志》载,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可说明宋时鼓词就已盛行。

    乐清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陈金平是温州鼓词的温州市级传承人,也是“陈派”的第二代传人,他的唱词铿锵有力,富有温州地方语言的韵味。他擅长侠义类的词目,一年四季奔波于乐清及周边县市演出。

    陈金平每次演出,行囊里必不可少的就是牛筋琴、拍板、抱月、扁鼓等行头。如逢唱大鼓词(也称大词),还要带上铜炉等器具。

    牛筋琴因其高音清脆,低音浑厚,清脆悦耳的音色十分动听,别具风味,再加上拍板、抱月、扁鼓,虽只有一人演奏,但运作巧妙,配合默契,节奏明朗,旋律协调,音乐效果丰富多彩,加之台上陈金平声情并茂的精彩演唱,就能一下子吸引台下听众。

    艰辛学艺路

    陈金平17岁开始学艺,如今53岁的他已从艺35年。他少时师从温州著名的陈派创始人陈志雄。

    学艺的第一关,就是要过语言关。因为鼓词演唱用的是温州方言,但温州方言又受地域的影响语言音韵差异较大,为此,上世纪初在文学工作者的指导下,鼓词艺人统一意见用瑞安城关话进行演唱。后温州鼓词文学工作者还特地编了一本以瑞安城关语音为准的《温州鼓词音韵十五篇》,分别是一仙、二东、三光、四支、五歌、六鱼、七阳、八庚、九晶、十徽、十一由、十二山、十三寒、十四知、十五金。

    陈金平是乐清人,讲的方言与瑞安话差别很大。为此他学艺前得先学瑞安话,再学敲琴、打鼓、说白、念唱。过了语言关,最难的还是记词关。

    “以前没有电脑,要背词全靠死记硬背,记忆力要很好才行,一个晚上演唱的台词约2800句左右,记忆力不好的人,根本没法从事这行当。”陈金平说。辛苦学艺一年多时间,18岁的陈金平开始登台表演,这一唱,就一直唱到了现在。

    传唱的魅力

    古人云: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同样,一方山水也造就一方音乐艺术,在鼓词音乐的音符里,总是不断地流露着雁山瓯水之韵味。这就是温州鼓词三百多年来传唱至今的魅力所在。

    对鼓词艺人而言,平时是绝不随便唱大词的,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日期和进行特定的布置等条件下方可演唱。一般是地方上规模较大的庙宇,其日期不是节庆佳日,就是神佛生辰纪念之期。要张灯结彩,排搭高台,设神位,置香案,搭鳌山,糊蛇精,香烛辉煌,即庄严又热闹。开唱时还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每本词开唱时亦要进行一定的严肃程序。

    演出时,只见陈金平端坐椅上,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他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一敲一打一开腔、一哭一笑一说唱,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就娓娓呈现在听众面前。琴声中说人世间悲欢离合情,唱百姓家喜怒哀乐事。如《诛妻杀子》、《姜子牙下昆仑山》、《李白进京》、《夜杀毛守备》等他总能演绎得维妙维肖,台下听众们则听得如痴如醉。

    继承人难寻

    对陈金平来说,除了每年的六七月稍闲外,其它时间他一直忙着赶场演出。演出时一个晚上要唱3小时左右,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声音变得低沉沙哑,但他对唱词的热情不减。

    “鼓词依然有市场,尤其受老年人喜爱。”陈金平告诉记者,特别正月里鼓词红火时,一天都不得闲。“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台下听众翘首听鼓词的场面陈金平总是难忘。

    陈金平入选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市级传承人,他向记者道出了鼓词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鼓词师后继乏人。

    目前,乐清能上台的鼓词师只有八九人,其中还有5名女词师,为了振兴乐清曲艺,发扬光大,应多培养新人新秀。一些优秀的鼓词师到了60岁后,都退出舞台,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鼓词师,年龄都偏大,而年轻一辈的鼓词艺人为数不多,只有两名二十多岁的从艺人。随着老一辈鼓词师逐渐退出舞台,温州鼓词可能要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

    “鼓词师一般从10多岁开始学艺,但现在很少有小孩子对学唱鼓词感兴趣。”陈金平说。

    鼓词行业的门槛本身就比较高,既要五官端正、嗓音清亮,还要具备艺术天赋。而且温州鼓词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现在的小孩子连方言都讲不流利,要演唱鼓词更是难上加难。

    像陈金平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子承父业,一个进了机关工作,一个则进了公司。

    现在听众年龄出现断层,演出时,前来捧场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的身影。慢节奏的鼓词并不受年轻人喜爱。

    如何传承和发扬温州鼓词,成为鼓词师们眼下最无奈、也最期待能够解决的问题!

    乡情悠悠温州鼓词

    鼓板琴韵余音绕梁

    美丽乐清 美丽非遗

    Z

    ongyi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陈金平在弹唱。 陈金平供图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种类,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乐清的温州鼓词在2012年入选第四批浙江省级非遗名录

    在温州鼓词艺人中,流传着关于“祖师爷”的说法,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失明,便开始以教盲人唱鼓词自娱。温州鼓词在文学形式上与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但温州鼓词的具体形成年代现在说法不一。一说形成于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鼓词这一艺术形式也随之传至江南。另一说形成于明代,当时的在野文人与盲艺人在古乐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创造了这一说唱形式。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粗犷古朴。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

    温州鼓词的演出形式分为平词和大词两种。平词是指艺人平时经营性的演唱,室内外均可作场。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夏夜纳凉,均可邀请艺人来演唱,多则数夜(或日),少则一夜即止。大词,也称“娘娘词”,多用于敬神,主要演唱“经卷书”,一般在庙宇中演唱,形式颇为复杂。艺人演唱时,身穿长衫,前置大鼓,旁挂大锣,右手击鼓敲锣,左手执拍板立而说唱,有的词目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艺术积累十分深厚,传统节目众多,

    温州鼓词是浙江温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曲艺种类,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综艺 00006 乡情悠悠温州鼓词
鼓板琴韵余音绕梁
2014-5-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