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综艺
3  4  
老照片
墨池问道11人微书画邀请展举行
耄耋老人 微雕木具
乡情悠悠温州鼓词
鼓板琴韵余音绕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耄耋老人 微雕木具
2014-05-31

    耄耋老人 微雕木具

    ■魏增谊

    干了一辈子木匠活的李永三老人,最近几年重拾年轻时的手艺,醉心微型雕刻,他做的微型农具、家具和十二生肖图像等数十件,件件维妙维肖,让人爱不释手。

    日前,我拜访了李永三老人,听他娓娓讲述微雕故事。李师傅说,他从事木工四十多年,60岁后收拾工具不再做木工。

    但在一次跟旅游团出去旅游时,在旅游景点展厅,李永三发现厅内摆着许多古老的农具、家具,便对这些老古董产生很大兴趣。这些展品现在青年人不用说没有用过,可能就连看也没有看过。他觉着现在有时间,重新把它们做出来,供青年人欣赏,作为时代的回忆,更能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回家后,李永三念念不忘,那些古老的器具一次又一次地映入他的眼帘,做这些器具,他年轻时可算是拿手活,可如今他都82岁了,20多年没摸工具,工具都生锈了,双手又不如以前灵活,还能行吗?

    想干事的李永三不泄气,苦苦琢磨了一个月,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慢慢地把这古老的农具、家具做出来。

    他搬出大大小小的工具进行整理,找出木料,然后设计制作。

    在李师傅这个不到15平方米的工作场地,摆着工具、成品、半成品,满地都是大小不等的材料、树根、塑料片,琳琅满目。参观者的脚难能移动半步。李永三在旁介绍:“这是扇谷的风车,纺纱的纺车,车水的车架、水车,耕田的犁等等微型农具。”

    这些微型器具,做起来难度大,每个零部件,都是按照大小比例精心计算出来,差一点不行,否则不能转动,现在用手操作运转自如,功能完全一样。

    语音未落,李永三便搬来约30厘米高的水车演示,他把水车末端放在盛水的盆里,另一头放在外边,用手摇柄一摇,水车果真运转起来,水哗哗地抽上来了,看得我赞口不绝。

    我问李师傅:“你做的水车车板,还有那么小的插销、螺丝钉是怎样做出来?”

    他说:“车板是用长3厘米、宽1.5厘米的薄塑料板做成,钻孔的钻头,我采用一定长度铁钉磨成,插销和螺丝是用上等优质牙签制作。”

    真是精工细作!古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话在微雕中得到证实。李师傅又说:光是一个钻头,我真费尽脑筋,直径大约只有一个毫米大的钻头,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磨成,有时一不小心折断了,只好重来。

    在工作室的另一角,桌上摆着了十二生肖,已完工10件,还有两件尚在制作。这些生肖雕得活灵活现。

    李永三说,每当他在电视里看到这些动物的镜头和壁画上图像,我心内构思、推敲,反复琢磨。然后到山上挖来树根,经日晒、雨淋再经水煮处理,使其遇气候冷热不会变形,然后选料进行打坯、修光、细光这一系列流程。成品后邀请行家和油画老师进行点评,再进行反复细致修改、修光、细光、油漆,看整件精品形象逼真。

    你看那头水牛,仰头蹬脚,使劲耕田,后面一个农夫头戴斗笠,紧跟后面扶着犁,得意又神气。

    再看那骏马昂首腾云而起的壮观景象,展现一马当先、马跃蹄奋的马年时代面貌。

    老李如今82岁,却两颊红润、白净、两目有神,做这些细活不用戴眼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综艺 00006 耄耋老人 微雕木具 2014-5-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