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已非恐龙与鸟类的“定情物” “鸟类起源于恐龙,因此恐龙没有灭绝”这一理论,至今尚未写进各国教科书,但经过媒体多年的传播,也算是妇孺皆知了。这一观点自19世纪由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复兴,直到最近10余年才通过我国辽西出土的大量化石以及一批中国学者的研究才奠定了主流地位。 由于鸟类体型小、骨骼轻,难于形成化石,因此19世纪发现的始祖鸟几乎是百余年间破解鸟类起源之谜的唯一线索。坚持恐龙起源说的科学家们很难找到口中有牙、翅上有爪的鸟类、或是身披羽毛的小型恐龙等“进化缺环”。1996年,辽西终于发现了比始祖鸟更原始的“中华龙鸟”化石,然而随后的研究表明它并非原始鸟类,而是第一种已知的带羽毛恐龙;后来又证实其浑身披覆的“羽毛”只是原始的皮肤衍生物。 所幸中华龙鸟只是揭开了辽西大发现的序幕,逐步重现于这片热土上的“热河生物群”短短10余年间成为古生物学的圣地:不仅“飞”出了孔子鸟、中国鸟、会鸟、燕鸟等原始鸟类,也走出了多种身披羽毛的恐龙。其中的尾羽龙、原始祖鸟等由于身体结构与鸟类非常接近、羽毛也较为完善而“龙鸟难辨”;而前后肢均覆有长羽、形成“四个翅膀”的小盗龙,几乎是鸟类树栖起源假说的完美范本。 实际上,让原始鸟类与恐龙界限趋于模糊的不仅是羽毛,更是原始鸟类与似鸟恐龙身体结构上的诸多相似之处,成为两者存在密切亲缘关系的确凿证据。同时,越来越多分类、年代、大小、形态迥异的带羽毛恐龙化石反而让古生物学家意识到,恐龙演化出羽毛应当与飞行、与鸟类的亲缘无关,而是另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