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寻找“梅花桩”
门神贴反了
乐清田歌
心诚气滤 刀笔传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4年5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心诚气滤 刀笔传情
——王笃纯黄杨木雕作品欣赏
2014-05-17

    ■寒苇

    芦丛中群鹅在戏水徜徉,溪边的渔佬正在猎鱼;牛背上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歌,背负乳儿的年轻妈妈在河埠荡涤逗儿;一位拎着鱼挎着花盒的乡间女子姗姗走来,勤劳的妇女迎着晨曦走在山间小路挑担赶集。这些倩影婆娑,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笃纯用雕刀刻写出的江南记忆,用心灵描绘出的逝去的江南风情。这一件件生动传神的雕艺作品,使人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南水乡的恬静生活。那“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田园诗画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独有那种隐藏于山林深处的人与自然达到极端和谐的意境,无一不展现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它们的美,是属于中国的美。

    每当翻看王笃纯大师的作品集 可以使那颗沉于俗务的心,由这种美来擦亮,被引入一个无羁的世界。画册中的作品《乡音》所雕刻的两个牛背牧童,反映出雕刻家意与情、情与景的心魂。古代诗人用“牧童短笛信口吹”来涵盖人与自然的和谐情趣。该作品反映的也正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牧童与牧童遥相呼应的自然融洽,前背骑着女孩,男孩在后关护着,从小女孩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远处还有一起放牧的小友在招呼着她,同时也仿佛能听到小男孩吹出的悠扬笛声。两个牧童造型极为生动可真,老牛迈着踏实的步伐,一路向前。情景所致,无不使人产生童年的美好回忆,远离城市的喧嚣、工作的繁累,有一种让人恬静、淡定的心情。《赶集》是王笃纯大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三个妇女挑担赶集,象征着妇女解放,走出家门。作品取题材于温州白石“三月初十”的民间集市贸易情景,妇女肩上挑的是山区竹编的农家用品,前头的妇女在指点着前方,这一指,给作品添加了不少生机,表现出一路上有说有谈、笑声满盈、而担上挂着伞子这种生活中的细节处理,更道出了山区农妇出门的习惯。三个人物前紧后疏,构图生动。后面的妇女用正向走来的姿势,打破了鱼贯式的排列,她们在行走的路上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浙南民俗风情,成为王大师六十岁后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平时也非常善于捕捉身边的情景。如那件《母子情》,刻划出一位朴实善良的浙南少妇,勤于家务,在水埠头洗涤后,站立与肩背的孩子逗乐,年轻的妈妈背着哺乳的婴儿,挽着凹兜,这凹兜是极具浙南特色的女儿嫁奁,年轻妈妈穿着带花边的绣衣、围裙都突现出上世纪50年代浙南妇女的穿戴。妈妈撇着头,扭过脸,似在与孩子逗乐,一种母子情的幸福感,同时带来了无限的人生希望。

    整整七十年的雕刻生涯磨练了王笃纯大师一身精湛的技艺,他倾注于描绘生他养他的农村。这些作品是他通过对农村生活沦肌浃髓的至美感受,所发自内心的情愫诠释。他的作品朴实中有精致,简约中带技巧,充分表述了一位大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王笃纯大师为人诚实直率、做事认真、做人低调、胸怀坦荡、与世无争,从艺七十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做人做事像他作品一样一丝不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做人的澄心滤气,如同战火年代弘一法师的书法那样洗尽铅华、韵致清淡。作品中出现的蓑衣、斗笠、箩筐、草帽、鹅羽、牛毛,一刀一刻都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凝结了他修身养性的内心,奉献出来的却是民间雕刻的精华绝艺,使人叹为观止。

    心诚气滤 刀笔传情

    ——王笃纯黄杨木雕作品欣赏

    王笃纯黄杨木雕作品《赶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心诚气滤 刀笔传情 2014-5-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