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解决“具体的事情”让人幸福? ■王庆峰 “看到报纸上登了今天活动的预告,早早就赶过来了。”5月14日8时30分,家住市区北大街的李女士拿着几种食品请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原来,市妇联联合15家单位在市区晨沐广场开展了“国际家庭日大型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为市民提供测量血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母婴护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法律维权、小额创业贷款等咨询和服务活动。(5月15日《乐清日报》) 幸福从小事做起,因为小事就意味着具体的事。它很有可能是鸡毛蒜皮的,但同时又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在我们可以身体力行一些小事的同时,我们又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此类困扰:有一些小事,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帮助,我们通常又无从着手,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这类困扰,通常可以独立于市场化之外,比如说,我这里有一批衣物,想奉献或者支援给他人,但我苦于找不到路径;我买到一批食品,对成分和质量又极其不放心,想去检测却碰到相关部门各种踢皮球;我吃到了官司,却没有钱申请法律服务,我不知道基本的流程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很多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相对来说,我们所被困扰的小事,在成为鸡毛蒜皮的同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公共服务的指向。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要承认的是,政府或多或少要为个体生活负责。一个真诚、谦卑的政府,既可以如刘瑜所言一般“放下架子”,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度的改善,完成对个体生活的具体关切。 像在“国际家庭日”举办的这个活动,15家单位之多的公共服务,既可以说明相关部门有这个能力和责任,也足以说明公众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之高。对于讲究现实生活的公众而言,他们在乎的就是具体的小事——与那些国计民生的安全食品计划相比,他们就想知道这顿饭是不是安全的;他们也可以不关心宏观的制度设计,但就是希望维权的时候能找到一个说法;他们当然也可以不关心经济政策走向,但确凿地关心房子的价格。 “国际家庭日”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具体去解决一件小事是如此的幸福,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是如何欠缺这些提供小事服务的能力。这是一种可能性,意味着服务型角色意识的启蒙,在这样的借鉴中,我们依然会有空间大有所为。具体而言,就是我们该怎么寻求市场化,那些可以做成慈善,而政府在提供基本的咨询和服务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作者为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