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温州文史论丛》后记
《西湖梦寻》
当你改变时
世界也在改变你
——读《种树,改变了谁?》
铁皮鼓
我爱你,无关风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湖梦寻》
2014-05-10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是晚明著名散文家张岱的代表作。张岱(1597-约1676),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张岱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其题材范围广阔,《西湖梦寻》是作者在国破家亡后所写的有关西湖的掌故,文笔清新,表达了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结束杭州之行回家的火车上,拿出这本《西湖梦寻》来,将自己看过的景致与几百年前张岱魂牵梦绕的西湖一一比对,竟然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对于只在杭州呆了两天还迷路的我来说,实在无法根据自己那点浮光掠影,就断然评价这个城市。更何况,今日的杭州,与诗词歌赋中的那个美丽不可方物的西子,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那个“世界上最优美和最高贵的城市”,已然不同了。  ——大富翁

    张岱对西湖太了解,太熟悉,一往情更深。而一支墨笔又空灵隽秀,写下梦中旧时西湖,写下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加西湖外景。涵括各种名胜景观,祠堂,寺庙,佛塔……历史传说还有历代相关诗文,诗歌中处处描尽钱塘繁华,烟柳画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老猫

    最感怀的是序中张岱所言:“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明亡后张岱所见的西湖是“及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舞楼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 。张岱为西湖而去,却不料眼前西湖远远不如梦中旧时西湖,只觉痛心,急急走避。至此后,只能梦中说梦,故作《西湖梦寻》,文虽清新,然内心何等苦涩。  ——斜晖脉脉

    在得到这本书之前,读张岱的书并不多,当看了这本书后,才感觉相知恨晚(当然只能是单方面的相知),《西湖梦寻》,本来很美,但我却看到一种悲,即使依旧蕴含着美,也成了一种凄美。我想或许很多的回忆都带着这样一种凄美罢。因此读这本书时也自然地想到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不同的情调,却是同一种感觉。偶尔想着,立功、立德、立言,或许我都无法做到,等多年之后,自己也来一本小册子,记录我生平之事罢。

    ——小武

    张岱这本《西湖梦寻》,本有失国之后追忆故国之痛。他所写小序,说:“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如此字句,曾教我神伤泪滴过。但读来读去,他的本意却被我渐渐忘却,纯粹将《西湖梦寻》当成了旅行指导手册。这点深以愧之。

    ——白衣龙儿

    总觉得《西湖梦寻》和《浮生六记》是远隔数百年的姊妹篇。 《浮生六记》的开篇如同一部爱情小说。 倘若不作女性主义批评的话,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始。此类爱情小说的主题之一,大多是男方掌控中对女性的教育过程。《国策》、《南华》也好,杜诗李诗也罢,《琵琶行》是最初肇始的文本——一个沦落天涯的女人,因为男人的倾听和记述而成为不朽,永远匿名地漂浮在历史之海的无限之中。 《西湖梦寻》大约也有类似的地方。武装抵抗失败之后的遗老遗少,遁隐山林,心有所失,充满驱车古原之意。这与宋词元曲之兴颇有相似。失落的疆土和前朝风物,如隔云端的美人,可追忆而不可求思。在张岱的笔法里,回忆中的西湖景物即是美人。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散文不啻为苏轼“西子”之喻的延续。静止、美丽且哀愁的西湖,不断为掌控语言之美的男性的目光所笼罩、型塑和穿越。 只要这些追忆黄金时代的男人仍在,这些文字也注定会消逝于月下,再不断诞生于花前。  ——Sein

    (黄崇森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西湖梦寻》 2014-5-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