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实验现场,胡春松(右一)与项目成员中科院同事的合影。 追风人 ——记市首批杰出人才胡春松 ■记者 黄小双 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我国第一台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制者,大型风力发电系统电气技术研发带头人——胡春松是典型的理工男,无形的风在胡春松手中变得很具体,他的工作、生活与风息息相关。 在“风”中成功 来华仪集团前,胡春松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新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大型风力发电控制技术,曾完成5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科技攻关项目。 此前,国外科研机构和风电企业对我国长期的技术封锁,高额的产品和售后服务费用,使中国大型风电发电企业苦不堪言,该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胡春松说自己的成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中科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风电控制技术的研究。他做的只是将几十年来中科院先期科技工作者研究的成果进行了集成,不过那段时间里可谓是没日没夜地工作。 风力发电的核心技术在于电气控制,“每天、每月、每季的风是不一样的,风电机组的控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现场测试,胡春松摸索到大型风电机组的运行和控制规律,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台750千瓦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制。随后的一年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制,这些技术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并在实际发电运行考核测试中,各项技术和性能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在全国大型风电场广泛使用。 追“风”到华仪 “在中科院工作的技术工作者如果科技能力出色,是有可能获评副高和正高职称,并有机会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胡春松说,“离开中科院到企业是一个很纠结的过程。”当时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华仪风能公司第一台风电机组用的就是胡春松研制的控制系统,并在胡春松的现场帮助和指导下在浙江洞头鹿西岛完成并网发电。期间,他曾多次到华仪风能公司做专题培训,进行技术指导。 “我非常感谢时任华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陈帮奎总经理,是他关于华仪的用人理念和经营思路深深吸引了我,同时我也感谢时任华仪风能有限公司的张建新总经理,是他给了我自由发挥的平台。” 胡春松在小孩出生满月后,在妻子的支持下,来到乐清,成了一名华仪人。 “风”中续写光彩 来华仪后,胡春松很快组建了技术团队,他既是技术负责人又是团队负责人。 在中科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胡春松带领华仪风能公司研发团队研制出1.5兆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研究的一年中至少有10个月,他带领团队在荒无人烟的海岛、大西北做风能测试。 “每个季节的风速都不一样,我们先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进行理论仿真,然后再到现场进行测试。记得在大西北,那风吹得人都站不住,人都被冻成冰棍。没有空调,没有取暖的地方,只有风,如果有一台电视机,那就是一种奢侈。”胡春松说,一般的风力发电场都建在荒山野岭和戈壁滩,一呆就好几个月,一次在山西北部的风电场,基本上看不到人,整个乡只有一口井,平时吃水很困难,如果想洗个澡都得开车至100公里外的县城。 虽然很艰苦,但每次获得一个个不同的技术数据后,胡春松会很兴奋。“人们对台风避之不及,我们却为了获得台风的数据几个月都住在海岛上。台风伴随着大雨中照样要坚持将风速测出来才行。” 如今,胡春松和他的团队已经研制出的控制系统通过中国中科院的测试,多项技术性能指标处于全国领先行列,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满足国家电网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要求的具备低电压穿越技术能力,更进一步达到了满足德国等标准的零电压穿越技术能力。 在1.5兆瓦产品成功研制的基础上,胡春松又开始了更高级别序列产品的研制。 当前,华仪集团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使用自主研制的控制系统。如果这些控制系统对外采购,每套需要20多万元,而通过自己的研发,成本只要10万元出头。华仪集团一年的产量在300套以上,这给集团公司节省了可观的经济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