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岑山上看西象塔 ■郑亚洪 文/摄 给山取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正如给人取名一样。当我告诉你一座山有三个名字,你大概不会惊讶:西塔山、西皋、西岑,都是同一座山名。你还可以搬出最学究味的名字:马院山,知道它的人可不多,他得熟悉我们县志上的掌故。莫非山上还养过马?明初西皋山下曾设有西皋驿,自然与马匹对应上了。反复掂量后,我决定取“西岑山”,这个名字既文雅又形象,“西”,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把西溪叫做金溪,落日镕金。“岑”,小而高的山。“西象塔”其实就是西塔,“象”在佛教里是“塔”的意思,我多放了一个汉字,使它发出三个音:西——象——塔,从低,渐至升高,最后抵达佛处。西岑山上是否有佛?这座始建于东晋,建了又毁,毁了再建的佛塔是否代表了宗教的原义?三天前的一个阴雨天,我去了一趟西塔,从通井街西岑路拾级而上,不到十来分钟就到了。和尚见我爱拍照,特意拿出手机给我看他在月夜拍到的一个塔影。在他心目里,那一晚,他看到的西象山是最美的。和尚说,他在山上住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年是西塔从无到有的过程。西岑山多年来是没有塔的,我们现在见到的西象塔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象塔不过后人安上去的一个新古董,因为以前是有塔的,因为在它的东面有座东塔。明朝永乐年间在县城北翔云山上建有翔云塔,三塔鼎立,西塔历史最悠久。上东塔山的人每天络绎不绝,去西塔山的人没有那么多,我也是偶然上几趟,秋天到了,去趟西塔,秋天的韵味就更加盎然了。但西岑山确实是乐清大半部文化史写在那里的,植被比东塔山茂盛,寺庙更灵验,路边树林间时不时闪出坟地,表明这是块风水宝地。从西门电影院售票处的杨府路上去更佳,山路陡峭,两边民房密密麻麻一座挨着一座,在雨天,顺着山路流下来的雨水将山路洗了一遍,熠熠发光。你在喘息之际,来到杨府庙,这里地势开阔,放眼望去,整个乐清城尽收眼底。从杨府庙门口东面路上去,走几步便到了西象塔:有三重台阶,三层树林,透过树枝能看见半个塔身,走到广福寺门口才见到完整的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