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峰 近日,在北白象万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食堂里,40多名老人一起用餐,每人分餐吃饭,四菜一汤。据悉,当天午餐菜肴是赵家硐村村民杨某和其家人去菜场买来,由热心村民帮忙一起烧好供社区的老人们享用。据悉,管理规范和村两委、老协、妇代会积极参与是该照料中心红火的主要原因。(11月28日《乐清日报》) 照料中心的红火运行,使很多人之前的疑虑打消。因为这一社区养老模式,较之于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保养老等传统模式,实为陌生和新鲜。由于这一项目为政府推动,很多人曾质疑为“应付形式”,但如今看来,社区养老不仅不是应付,其在更体系化的养老服务中,肯定还将大有作为。 作为政府主导下,民间力量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可谓是重点项目。此前,乐清已建58个社区照料中心,且已明确到2015年建成96个社区养老中心。在细节延伸上,有些地方已经探索出先进经验,比如此前本报曾报道,在柳市镇象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人们已享受诸如就餐、娱乐、医疗、护理的“菜单化”服务。 但无论是宏观到铺开养老面,还是微观到菜单化服务,这一社区养老模式需要直面的问题,首先就是经费难题。一系列日间照料的服务需要权衡投入,拿中午用餐的采购成本、用工成本为例,仅就这一项目而言,以每餐50人、每餐500元为例,一年就需要经费18万元。全凭政府买单和贴现,这不太现实,还容易走上行政化路子。 如此看来,公众自愿筹资捐物,倒是真正发挥了“民间力量”的作用。由政府引导建立照料中心,以服务性、引导性的角色介入,而民间力量应发挥出主体作用——而且这种经验相当程度上结合了乐清的本地特色,很多乐清人经济比较宽裕,而时间比较紧窄,一个月出几百块钱或者轮流购买菜蔬,既能满足他们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同时能放心将照料责任委托给社区,用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虽然在资金募集、支出上,社区要严格按照财务程序来,但应该表明之前的更多规范。村民筹集物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支配,因而要遵循自愿原则,“谁出钱、谁受益”;同时应推及人性化原则,考虑到家庭收入等因素,出钱也不宜统一标准。此外,应创造更多的筹资渠道,考虑到民间力量的参与,难以形成常态性机制,因而还应该有比较规范的流程,比如统一规划和管理。 对于乐清的养老体系而言,这一照料中心模式应该传递的信息是,很多人都不缺乏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只是在全日制照料上有心无力。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说村民筹资养老是可行的,但这只能当做“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之一,此外,我们应尽量创造养老模式的多元化——比如进一步拓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力度,以社区为依托、以村为基础,形成从点到面、四面开花、多方共赢的养老局面。 (作者为研究生) 推动社区养老应更积极调动“社会力量” 乐清观察 S hip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