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宏志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突破性的内容,特别在经济发展和改革方面,澄清了许多人头脑中的迷雾,开放了许多人想所未敢想、浅想未敢深想的“禁区”,其对政府与市场职责的界定,深刻地体现了资源应主要由市场配置的原则。对于地方来说,当务之急在于深刻领会《决定》的内涵精髓,结合本土特点实际,提出具有实际作用的改革举措。 如《决定》中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这对于乐清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乐清近年最大的困惑,是受土地瓶颈的制约,企业纷纷走出去,乐清的地域经济发展步伐放慢。而政府为本土发展之计,大力提倡乐商回归,取得一定成效,但难以扭转趋势。这是因为企业为自身发展计,必然选择土地、人才、信息、市场更趋近、更具潜力的区位,而政府为当地GDP、税收考虑,自然希望企业留在本土。当两个出发点南辕北辙时,能否找到一条折中之路?这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三中全会给出的处方为:“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说到了点上。 企业选择要素首要在于土地和区位。而以乐清现在的土地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减轻企业成本。但乐清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定要在乐清发展——这从乐清农业走出去可以得到启发。乐清9000多户农户的种植“版图”从国内的云南、海南、黑龙江等地扩展到缅甸,去年在外“种”出了30亿元产值,域外农业产值规模已超出了域内农业总产值。 乐清工业和农业有很多不同,但受土地资源制掣方面却是一致。农业必须按作物特点分散,工业却可按产业链集聚。我们注意到有些乐清企业走出去后,却又回流,其中原因在于当地不能找到配套加工链产业。因此,可以考虑由市政府牵头,与企业界反复协商,寻找确定最适合某产业发展的外地某地块。市政府与外地政府共同承办工业区,对方提供土地,我方负责向企业招商,工业区管委会由双方政府代表人员共同组成,税收按比例分享。 这种做法的好处,首先保证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心中有数,避免税收完全流失,走出去企业利益得到保障;走出去的企业可仿照本土产业供应链有序安排,使企业仍得可持续发展,避免企业盲目走出去可能出现的误区;减轻本市土地压力,使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大量供应第三产业,协调乐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样可望真正做到我市经济发展、工业园区所在地的发展、企业本身发展三者共赢并能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乐清市社科联主席) 尝试工业整体规范走出去 乐清观察 S hip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