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间道 Y uedu ■夏烈 郑亚洪的文学有一种朴素的洋气,朴素是一种能力,散文创作当中,尤其是。因为在过去我的成长、我的阅读过程中,比如说《美文》、五四民国散文、还有港台散文,都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是如何从这些刻意华美,或者说是甜腻俗气的时尚的东西中慢慢剥离,寻找到最后有自己的那种语言感觉,以致达到一种内在的朴素,我觉得很难得。这并不是说,他的散文是一个没有光华,没有华美感,但这种华美感是包含在里面的,文字表面看起来非常朴素很干净、很舒服。我觉得这是做过一些很深厚的功底的。郑亚洪的散文随笔还有我刚讲到的散篇其实内在有一种朴素感。这种朴素感里面包含了很多很奇妙的东西,我慢慢说来。洋气是他的一个特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当代文学思潮的借鉴构成了一种洋气的环境,他读的音乐不是江南丝竹,是西方古典音乐。这种古典音乐在九十年代初在我身边大量的男女文艺青年都喜欢买CD,甚至最早买卡口带来听古典音乐。当时也有很多好的、文人写的音乐散文随笔。在我们青年的时候追逐古典音乐,这是种洋气,是种范儿,是种腔调,这种腔调曾经在我们的成长岁月中作为文艺的标的存在,就看谁能把它慢慢地函化成为自己的一种修养。那么郑亚洪有这种洋气的开始,并且他坚持下去,慢慢的收敛其光华,就变成一种朴素的洋气,成为他的一种修养的标记。这点在他的文字上完全看出来了。所以我相信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阅读都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洋气。包括他的一些随笔当中,经常会出现,如他会听BBC,古典音乐频道,美国的CNN,我们很多现代的人很少还听这些东西,不会拿它来点缀,但这也算是生活。有人会认为你听的两个电台都是洋电台。但这就是你的特点,就是你的洋范儿,朴素的洋气,这个是足以概括你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是诗性与体物。诗性,里面充满了诗样的能力,充满一种现代感、现代诗的影响,充满了跳跃、力度、象征、隐喻这样的东西,是有诗性的。那么诗性和体物,这个悟不是领悟的悟,是物质的物。他对物质世界有很多非常细致的精到的、幽微的体验,跟诗的现代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文本就构成了许多现代感的感觉、元素,就诠释出来。他里面体物的对象,比如说景物、场景、动态,有回忆,有建筑,有人,但是他甚至细微到影子,对光和影的关系的介入。用现代诗的感觉去体验物质。光和影之间的关系,光和影之间的变化,经常会出现在散文。仅仅以光和影的这个例子就能体现他诗性和体物之间的结合。我觉得这是一种能力,我觉得在他的散文当中足以看出纳博科夫讲的只有饱读诗歌才能写好散文。这个在郑亚洪的散文中有很深的存在的。因为他的散文中经常会出现诗语。“雨伞掉进水库里,是一个动词的开始。”这是散文,但如果是五四民国散文、港台美文它不是这样来写的。“雨伞掉进水库里,是一个动词的开始……经过一夜风雨的水库像一位性事后的少妇,慵懒、缱绻……一颗水蜘蛛从水面上跑过,它的浓密的蛛网撒在水面上,网住了山谷的慢时光。”这是诗语,在写诗。所以我猜他平时不以诗人的形象见人,但是他可能是阅读诗、爱诗。所以他要实践纳博科夫讲的:“饱读诗书,写好散文”。这是他的一个追求。他很多都是片段式的散文写作。 光讲诗,对他的散文的影响是不够的。我觉得他的新散文的追求里头有实验性的东西。左边是诗,右边是小说,只不过他又不以小说家的面貌见人,所以说他老是见不得人。小说也不拿出来见人,诗也不拿出来见人,但是把这样的一种爱好、欲望全部放在散文里面,偶尔闪现一下闪现一下。好像是武侠小说里扮成卖烧饼的人物,其实他是有功夫的人,至少口袋里有几把飞刀的,偶尔飞一下飞一下。所以他左边是诗,右边是小说。比如说对一个少妇,路上的建筑物,总是有一种故事的。但是以小说的方式描写的。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小说人物的命运不在故事情节的纠缠当中。小说是把人物一环一环的套上去,但是他不纠缠,他的文字感觉类似于速写,素描,但味道是小说的味道。散文是有诗味和小说味存在的,所以这对他来说是种尝试、实验。它让我想到西方随笔大家蒙田的,他的书名翻译过来就叫《尝试》。郑亚洪的这些随笔集也是一种尝试。那么,这就是诗性与体物。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艺术的通感。这个通感就是,他在他的散文中不断的透露他的花招。他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在他摄影过程中还出现了马叙这个人,马叙在拍照,然后他又把马叙拍下来,两人互相摄。不仅如此,他还把马叙写进了散文。所以这又透露他的一个爱好,在文学领域互相打通玩玩,在别的艺术的领域,如素描感、肖像感的东西,他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因为摄影讲求光和影的关系。这种兴趣需要有艺术的通感。当然里面又有情绪性的文字,这种又和评论性的文字结合在一起。他结论性的文字不像我们评论家有来龙去脉、逻辑论证的。他是动词名词之后,来一句评论家的话,类似于向诗性哲学方向去靠的感觉。还有一个是在诗性和体物过程中,似乎想施加一些批判。对传统生活的失去,现代生活的到来,如不伦不类的乐清场景。对这些有批评,是很轻微的。这种轻微是指理论压力下的不轻易的施加批判,收敛自己。我觉得这也是70后的特点。70后是个特别温和的一代,特别不擅长批判,我认为。要对国际国内形式施加批判,高屋建瓴、一针见血,不怕论争、只要主义真,这些他们都会说算了算了。他会认为我只要把美妙的瞬间抓住,用艺术化的手段把它呈现,这就是我的成功。批判是轻微的,以展现我是有姿态的一个个体。我觉得这些都很好,都是文学的郑亚洪和郑亚洪的文学,这都是和文学有关的东西。 (作者为国内70后文学评论家代表人物之一,杭师大动漫学院副院长) 读郑亚洪的音乐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