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册的《知堂回想录》是止庵编辑的新版“周作人自编集”的一种,今年10月份出版。此书是是周作人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这本回想录的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即系“写话”而非“作文”,平淡而亲切,态度始终相当克制从容。据周作人先生的日记,此书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编者止庵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当时读《知堂回想录》,囫囵吞枣,不知其妙趣。总觉得,读出知堂的滋味儿,一是需要年龄、阅历和学识,还需要心境。知堂的书,大抵在深夜读最佳,或者寂寥的时候,才会觉得其文平淡冲和的悠远和绵长。比如,知堂到日本留学时,最初住在鲁迅寄宿的地方,看到日本少女赤脚走路。由此洋洋洒洒写开去,如跑野马。想到古时中国江南同样的风俗,从张汝南的“江南好,大脚果如仙”,到李白的“两足白如霜,不着鸦头袜”。 ——青山巍 知堂中学、西学俱佳,他将一生的烟云尽收于一书,除了属于真实的部分,还有诗意的成分。我非常欣赏由事实生发的,那荡开的笔墨,恰似小说中的闲笔,很跳跃的,“一溜走如烟”,让人好生去追。 ——老柳树 在时人和后人看来,周作人不应该落水。他的老友钱玄同宁因贫病而死,也拒不接受伪聘。有人说周作人落水是因为他的日本太太,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太喜爱日本的文化趣味。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有,在周作人的精神深处,有一个虚无的黑洞,使他将名节之念、手足之情,都淡化了。孟心史卧病在床,曾给北大的同仁出示讽刺郑孝胥的诗作,周作人也看了,但无法对他产生触动。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投入南京老虎桥监狱。审判时,他曾以看北大校产为自己开脱。对自己的人生,从不考虑他人和外界的评价和态度,这一点,周作人和张爱玲有点相似。 ——白说人 还是熟悉的苦雨斋主的风格,在文学研究领域里被称为“平淡冲和”。这里挑印象深的几处随意聊几句,有趣的观点是他说严复用文言译《天演论》的文风是想把赫胥黎包装成先秦诸子,而林纡译司各特是要把他弄成司马迁。细想一下二位的译文也不无道理,一笑。 ——落拓贪杯酒 没点年纪,读不了周作人,之前每翻每别扭,觉得无趣乏味又唠叨,不解为何鲁迅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把周作人小品文列为国人第一流,其它皆不入他法眼。 看这回忆录,大概开始有点小感觉。 周作人说往事,亦臧否人物,但不做攻击,看不起的便是看不起。比如黄侃辈,罗家伦辈,他能以包容之心看待大多事物,不动肝火。年轻时尚有文字攻击的兴趣,待到年老,心中只剩一壶苦茶了。 ——钵里饭 今年读到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周作人先生《知堂回想录》中所说“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这基本上可以概括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越体会越觉得这种返朴还醇的人生态度比那些看似激动人心的美好理想更能宁静人的心灵、有益于社会。 ——minox 《知堂回想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