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刻 M eishi 好吃不过李家羊 ■王常权 文 朱琼洁 摄 形容味道的词语,多不胜数,不过无论怎么形容,总抵不过“鲜美”二字。就像状人美貌,也离不开“漂亮”一词。“鲜美”可谓占据了味觉体系的中心位置。而“鲜美”两字,羊却占了半壁江山,鱼羊为鲜,羊大为美。仅从这一点看,就可见羊在美食江湖上的重要性。 在上古时候,普通人没有资格吃羊,那是士大夫阶级的特权。比如在周朝,羊为“少牢”,属祭祀上品。直到宋朝时,羊肉中还隐隐藏着一股阶级优越感。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在给弟弟子由的家书里说:惠州市井寥落,每天就杀一只羊。他也不敢跟当地的大佬争买羊肉。就买点羊蝎子。羊骨头间还有点肉,趁热剔出来,稍微加点盐,烤到微焦时吃。剔一天也就弄几两肉,有点剔螃蟹腿的感觉,隔几天吃一次,觉得挺补的。 苏东坡的觉得挺补,其实正是北方所谓的贴秋膘。汪曾祺对贴秋膘有过形象的描述,“八九月是草原最美的时候。经过一夏天的雨水,草都长好了,草原一片碧绿。到处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羊这时也都上了膘了。内蒙古的作家、干部爱在这时候下草原,体验生活,调查工作,也是为去‘贴秋膘’。其实也正是这时候才有膘可贴。” 能把羊肉吃出此等诗意的,在盛产海鲜河鲜的东南沿海地区,似乎很困难。不过最近几年,借助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乐清也能吃到一些口味纯正的鲜美羊肉了。市区乐西路58号的“李家羊手抓羊肉馆”就是这么一个去处。 我去李家羊的那天,乐清刚刚降温,一下降了七八度,感觉透心凉。进门就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息,有淡淡的肉香、酱香、菜香,各种气氛交融在一起,让空气变得浓郁,突然充满了食欲和物欲,尤其是在饥肠辘辘又寒风乍起的初冬黄昏。 入座,每人先上一碗八宝茶。说是八宝,其实放了十几样材料,而且是主人自配的。然后点菜上菜。12道菜,4道冷菜,8道热菜。冷菜是爽口娃娃菜、陈醋花生米、养生萝卜皮、糖蒜瓣;热菜是老汤酱羊蝎子、人参枸杞山药炖羊蝎子、孜然烤羊排、白切手抓羊肉、葱爆羊肉,另有红烧鲫鱼、酱爆河螺、什锦小炒。 尝过之后感觉确实不错。对于羊肉的味道,很多食客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个人的标准是,首先是肥肉要不腻,入口即化;其次是白水煮羊肉,蘸点食盐能下嘴。李家羊的羊肉,这两条都达到了。 我想,达到这两条标准,对于羊肉产地的介绍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在李家羊的大堂里,挂着好多张面板,介绍店内的羊肉产自宁夏盐池,种属滩羊,空运而至。我的建议是,进门先不看,等吃好出来结账,抽空把这些介绍再看一遍,那时的感觉就像是领导在做会议强调总结。 回头再说当天的羊肉。很庆幸那天同去的都是亲密的朋友,因为吃东西确实也讲情分。像在李家羊吃羊肉,最合适的方式是不用筷子,用手抓。不信你试试,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当你把一块羊蝎子拿在手上,慢慢地把骨髓吸了,把凹凹凸凸骨节间的肉末也剔吃干净,到时你会想,到底是没有辜负了这等美味,没有辜负这头好羊。 李家羊的合伙人,也是主厨之一的叶少义说,他只负责家常菜的烧制,像红烧鲫鱼、酱爆河螺一类,而烧羊肉的师傅,则是高薪从宁夏聘请的。用叶总的话说,叫“这山不唱那山的歌”。当然高薪出产好品质,李家羊熬的底汤,只用羊肉、盐、香叶,熬成后却清而不混,油而不腻,鲜而不膻,这就叫本事。 叶总把这种对品质的把关要求,延伸到了羊肉馆的各个细节之中。店里的鲫鱼来自丽水,河螺来自大荆,腌萝卜皮的心里美萝卜来自城北;冷菜每天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腌制;烧菜的炉台用的是酒精,温度高达1800多度。 从李家羊出来。我想,严冬来时,当寒风凛冽,小雪飘飘,不找一家靠谱的馆子吃顿羊肉,都觉得对不起这天气。于我而言,吃羊肉的氛围甚至比吃什么更有趣,坐在靠窗的座位,玻璃上全是水雾,外面光秃秃的梧桐只能模糊见到点枝桠,桌子上锅仔旺盛,清汤翻滚,羊肉新鲜,白酒热烈,三五好友熟络,这时会有一种时光穿越感,似乎棉帘子一挑,进来的人是穿长衫的郁达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