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微销售” 几多欢喜几多愁 ■记者 孔丽琴 “天呐,朋友圈里又多了一个卖东西的!”相信玩微信的市民最近常有这样的感叹。曾几何时,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高档化妆品、大牌包包、进口奶粉等各种产品信息,俨然成了网络大卖场。 而低门槛、低成本的模式在促成“微销售”风生水起的同时,各种消费“陷阱”也随之出现。 每日发图不超十张 柳市的小倪三天前在微信“朋友圈”里卖起羊毛衫。三天来,天天有订单。她本来只是想帮朋友推广生意,没想到也能赚到钱,于是准备把“微销售”当副业做下去。 小倪有个闺蜜家中开羊毛衫厂,半年前,闺蜜在微信“朋友圈”里贴出销售广告。小倪试穿后感觉不错,就帮闺蜜将信息转发到“朋友圈”。小倪在闺蜜提供的分销价上稍加一点价,转手出售。作为中介方,小倪通常见不到货物,客户下单后,她会让闺蜜直接将货物快递到客户家中。 闺蜜还向小倪透露了了“行规”:一天发图不超过10次,且不能太过密集的发放,否则圈中好友会厌烦,把她拉黑,影响传播效果。根据提醒,小倪开张第一天就接到了三单生意,每单赚了8元钱。 月薪可达千元以上 相对于小倪,芙蓉的金女士算是“微销售”老手。今年上半年,闲赋在家的金女士开始琢磨做些小生意,考虑到平日要带孩子,工作不能太劳累,经朋友指点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做起了外贸生意。 小金有着比较好的人脉资源,她的闺蜜常年在迪拜开钻头店,弟弟在俄罗斯经营服装生意,大学同学则在韩国工作。对此,小金充分利用资源,分别让前三者代购免税奢侈品、国外奶粉和新潮服饰。 她的销售模式就是让国外的亲友逛街时把实物拍给她,她再发到“朋友圈”等待订单。 “这种经营模式会让客户等待时间较久。”小金说,由于国际包裹运费较高,她一般等货物凑到一定重量后再让国外亲友寄回国内。以俄罗斯代购为例,一公斤货物从俄罗斯寄往国内需要50元左右的邮费,耗时从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所以在买家下单前,小金都会提醒对方“着急勿购”。 尽管如此,小金近几个月的收入仍达数千元。如今,小金正在寻求像小倪一样的分销商,她说,目前的圈内行情是分销商每接到一个单子可从主店获得一元钱提成。 卖家可能“看人开价” 市区的张女士也是一名网络分销商,三个月前她尝试在微信“朋友圈”里销售各类奢侈品服饰和配件,她所展示的商品有图片和文字介绍,却没有标明价格。 “价格一般不会在网页上注明,有意向的人会私信问我。”张女士坦言,这种“一对一”的沟通,可以让买卖双方开展个性化的互动。不过也正是这种“私密性”,使得一些卖家在报价时会“看人开价”。“关系好点的朋友和出手不太阔绰的买家,我会把价格压低一点。”张女士透露,她每成功完成一单生意,可从上家那里得到一定的提成,而上家给出的分销价较为稳定,能赚多少差价,就看分销商的本事了。她本人每月可从“微销售”中获得超千元的收入。 “朋友圈”交易隐患多 “朋友圈”生意看上去很美好,背后却也存在着一些陷阱。 小金说,她有几个在“朋友圈”里做代购生意的朋友,货物其实是从广州淘来的高仿A货。而她自己,由于不专业,曾将包装破损的蜂蜜和沐浴液寄到买家处。 “大家都是朋友,只会打电话说几句,一般不会让我把钱退回去。这不像在淘宝上做生意,会收到差评和赔偿要求。”小金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微销售”还是一门灰色生意,监管难度较大。而由于“朋友圈”的交易存在私密性,也缺少消费凭证,且不像实体店一样存在大量的现货,监管上尚属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