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文化周刊
3  4  
世间百态画中来
乐艺求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3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艺求变
2013-11-02

    ■记者 林一笑

    在刚刚闭幕的2013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乐清工艺美术界选送的作品除了传统的黄杨木雕与细纹刻纸以外,还有根雕、石雕、米塑、绸塑、竹壳雕、蛋壳雕等,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的作品类别更丰富,雕刻手法更加多元化,材质上也有大胆突破。

    一向以黄杨木雕见长的乐清,这次竟然有两件石雕作品获金奖。特别是郑放鸣的转型之作《心语》。她的作品里既传承了乐清传统黄杨木雕艺术的意蕴,又与闻名天下的青田石雕表现的手法截然不同。

    郑放鸣数十年的雕刻履历里,只有早期从事过5年的石雕工作,此后,她雕了十多年的象牙雕,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黄杨木雕。

    “乐清的黄杨木雕竞争太激烈,很难从中脱颖而出,考虑到自己有象牙雕与石雕的底子,我就转攻石雕。”郑放鸣坦言。想不到重拾石雕技艺才短短3个月,她的作品《心语》就在这届强手如林的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郑放鸣于去年9月到中国美院进修了一年,专攻雕塑。这使她的作品既传承了黄杨木雕中传统的技艺,又揉合了学院派雕塑的一些创作理念。这让她的作品题材上更新颖,既传承了黄杨木雕的传统技法,又有学院派浓郁的现代艺术味道。在石雕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了黄杨木雕及雕塑等其他艺术品类的手法,艺术的融汇贯通使她的作品造型创新,手法独特大胆。

    郑放鸣通过传统与现化的融合,发掘出从来没有发现的美感,通过作品呈现给大家,并吸收石雕、木雕等传统的艺术精华,融合一些西方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还有以前一直从事黄杨木雕的郑小红,最近一两年,她醉心于米塑创作,她的米塑作品《荷塘情趣》,依稀能看到黄杨木雕的一些影子与手法,既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创新,也让米塑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吴涛林则在传承父辈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选用竹壳进行创作,在一般人眼里无用的竹笋壳,吴涛材却用普通的刀笔,根据笋壳的奇特纹理,依壳拟形,就势刻划,运用夸张写意手法,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道法自然》这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除了竹壳雕,此次的蛋壳雕也十分吸引人眼球,这些微雕作品,因为在蛋壳上进行创作,体现了别样之美。

    乐艺求变

    心语 郑放鸣

    道法自然 吴涛林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 00003 乐艺求变 2013-1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