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乐事·健康
3  4  
勾起儿时的美味回忆
秋天养生防“燥”第一
餐桌上的“降压药”
特别推荐
酱椒双鲜好过瘾
茜茜公主
驾临鹿城
解读肿瘤病理报告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8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秋天养生防“燥”第一
2010-08-28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咳,皮肤干涩,甚则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咳嗽不止原是

  秋燥引起

  前几天乐清市中医院儿科医生接诊了一名5岁的小女孩,几天前这名小女孩因感冒出现干咳少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咽干喉痒,声音嘶哑等症状。在柳市当地一家诊所接受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来市中医院看中医。儿科医生认为她为外感温燥,用“桑杏汤”加减治疗,主要有桑叶、杏仁、沙参、浙贝、香豆豉、栀子皮、梨皮等,服药几剂后,咳嗽明显好转。

  秋季养生应把防“燥”放在首位

  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即早晨起来用淡盐水漱口,晚上喝杯蜂蜜水润喉,防燥很有效。在作息方面,《黄帝内经》就有: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中药养阴可选百合、西洋参等。百合有“养阴润燥,清心安神”之功,故有阴虚燥咳,虚烦失眠者可用百合,或将百合直接熬粥吃。西洋参,性味甘微苦凉,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日常西洋参可以与枸杞、陈皮一起泡茶饮用。但在这里强调的是辨证进补,不可滥用补药,腹满食少便溏者慎用。在饮食上可选择梨、藕等。梨可生津润肺、清热化痰。生藕清热生津止渴,熟藕健脾开胃益血。秋燥造成皮肤干燥,可多饮牛奶。此外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按摩穴位能润肺

  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如果能在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进行按摩或针灸,润肺效果将很明显。如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太渊(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即把脉处突起的骨头上,指尖下凹陷处),按摩这些穴位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之功。还有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多有养阴之效,非常适宜秋季选用。晚上洗脚时在水盆里放几颗鹅卵石可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涌泉、太溪穴不但可以养阴,对头痛、失眠等也有治疗作用。还有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也是强壮保健之穴。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中医讲一夫即三寸,就是四指并拢宽度)。穴位的保健应坚持每天按压,最好按压的力度是有胀感,可用笔尾、鹅卵石等按压。

  (乐清市中医院    吴梦婷)

  太渊

  列缺

  尺泽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乐事·健康 04 秋天养生防“燥”第一 吴梦婷 2010-8-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