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蛮 在“转作风优环境”专项活动中,各级干部积极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单位,群众喊了多年的问题和困难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不实、群众观念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其实质是这些干部没有真正地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 心是一切行动的指南,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关键。一件事,只要把它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就会取得成功。为此,在这次“转作风优环境”专项活动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服务群众,要从心做起。 服务群众,要做到“心心相通”。“心心相通”的关键是“通”。“通”就是要通民意、通民情、通民心。作为干部,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群众,群众就是“上帝”。那些锁着门办公、办事找不到人、拨打公开的电话无人应答、即使找到了也是高高在上的干部,谈何与群众通心!要做到通民意、通民情、通民心,就是要开门办事、开门纳谏、开门收集民意,只有掌握了民情、了解了民意,服务起来才会贴近民心,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取得实在效果。 服务群众,要做到“将心比心”。“将心比心”的关键是“比”。“比”就是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要有换位思考的态度,站在群众的角度,理解群众的心情,思考群众的困难,并尽力去帮助解决。只要替群众设想,把群众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把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就会使群众感动。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有些事情一时解决不了,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 服务群众,要做到“心心相印”。“心心相印”的关键是“印”。“印”就是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相互了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清朝郑板桥做县令时发自肺腑的诗句。我们的干部也要有郑板桥的这种精神境界,从感知周围的一景一物、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洞察此时群众的所思所需。“心心相印”是服务群众的最高境界,也是干部的人格魅力所在。只要干部达到这种境界,群众的心也会自然而然地系着政府的心、干部的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群众的事,只要干部用心去服务,从心做起,最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