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 今年的8月8日是“全球变暖”这个术语诞生35周年纪念日。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岁,正是“虽立而惑”的年龄。看看国际上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全球变暖问题确确实实是“虽立而惑”:全球多数人认同全球变暖是客观事实,但也有部分人对此持有异议,对怎样应对全球变暖也存在不同看法。 全球变暖这个词现在已经广为流行,但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谁首先使用的?或许许多人并不清楚。根据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检索,这个词是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职的华莱士·布勒克教授首先使用的。1975年8月8日,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气候变化:我们是否正处在全球变暖的紧要关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布勒克教授预测当时所认为的全球变冷趋势将在10年左右时间结束,并转入由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期。从那以来,全球变暖成为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 与更早出现的气候变化一词相比,全球变暖主要指地表平均气温的上升,而气候变化还包括由此而来的降水等多方面的变化,比较严谨的科研人员常常都选用词义更偏中性的气候变化。但全球变暖一词对趋势的强调,使它迅速被许多科学家接受。 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越来越高,过去十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根据一些研究,今年上半年也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半年。 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全球在变暖。去年年底爆出的“气候门”,影响了人们对全球变暖这一结论的认同。美国斯坦福大学今年6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认同全球变暖的美国人达到84%,而今年这一比例下降至74%。 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知名科学网站“真实的气候”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全球变暖,35岁生日快乐!》,但正如一名科研人员在文章评论中所说:“全球变暖,生日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