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师生少年 2025年09月12日  
  恰师生少年

  ■力气

  十几岁的日子,像一本仓促写完的书。

  1984年的秋天,在11岁力气的眼里,是和以往的秋天不一样的。

  这一年的9月1日,力气跟着妈妈,妈妈挑着行李——粮食、衣服和铺盖,翻过一座大山,走过十八道弯,终于来到了学校。

  帮力气在宿舍安顿下后,妈妈就回家了。

  和刚认识的小伙伴万福,在校园里疯狂地奔走,没目的、没理由,力气就是觉得开心极了、拉风极了。

  这时,一个大男孩模样的人叫住了狂奔不止的我们,问:“谁是初一(2)班的学生?”力气上前应了一句,就被他“拉壮丁”去搬桌凳了。

  本来力气略有不服,以为眼前的大男孩顶多是个学长,竟来指使新生做事。

  然而当天下午,全班第一次班会时,那个大男孩进来宣布,他姓张,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啊?竟有这么年轻、这么帅气的老师?!这大大突破了力气以往对老师的印象。

  张老师确实年轻。1984年时他虚岁才19岁,已经大学毕业,那时他的同龄人大部分还在高中或高复班里面苦苦挣扎,他已经为人师表,拿上工资了。

  多年以后,他的同事讲了一个笑话。

  张老师和同事一起去街上找裁缝做衣服,其他几个同事,裁缝干脆利落地量上一两分钟就好了。那还是少女的裁缝,在他身上量来量去就是量个没完。

  我们年轻的张老师也非常配合,那懵懂的样子,可能还不知所以然。但他同去的同事,早已知晓少女裁缝的“奥秘”,都在边上暗笑。

  张老师像个魔法师似的,为力气和全班同学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开学不久,办了班级图书角。由每个同学集资,交张老师统一去买书。

  通过这些书,大家知道了中国运动员飘洋过海远赴万里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率先取得了奥运冠军,实现了我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不再是东亚病夫。

  通过这些书,大家知道了中国人踏上了南极,建立了南极考察长城站,从此可以在极地开展科研活动了。

  通过这些书,大家第一次知道了美苏两超级大国争霸,冷战。

  知道了肯尼迪、毕加索……原来世界这么大。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力气深深地着迷于看书,疯狂地汲取新知识。

  平凡的力气没指望老师会注意到自己,毕竟这个班有五十几个同学。力气既不帅气惹眼,也无所长。

  但是老师却注意到了力气——因为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力气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关注,还常受到表扬。

  特别是有一篇作文,力气写五年前去世的爷爷,回忆和他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或许是力气怀念得太用心,透过了文字感染了张老师,他看后,在课堂上朗读时,也红了眼圈,不知他是否也追忆起了自己的某位亲人。

  老师欣赏力气,认为力气聪明且富有想象力,大加鼓励,要他好好学习。

  第一学期末,张老师在力气的学生手册上,写满了热情洋溢的赞赏,认为力气前途大有希望。

  寒假前,张老师郑重其事地和力气谈话,要力气去参加征文比赛。

  力气态度认真严肃地领受了任务,寒假结束回校时,力气的作业和征文却都没写好。见到张老师后怪不好意思的,但他没有批评。

  对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镇上的生活是如此的精彩,如此的充满诱惑。许是未完成期待也未遭受批评,力气开始皮起来了。

  夜幕降临,同学们夜自习的时候也正是镇上居民看电视消遣的时候,街上传来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热情澎湃的乐曲声,令大家躁动不安。

  同学们又薄又脆的自律心怎么承受了这样的诱惑?

  于是趁着张老师回寝室休息,纷纷偷溜出校园,到了街上就一路狂奔。

  哪里有电视的响声,哪里就有同学们的身影。

  不管人家和我们熟不熟,都腆着脸站在门口看电视。

  上世纪80年代,民风很淳朴,对陌生人几乎没有戒心。每看到有学生在门口徘徊,主人会很热情搬凳子,邀请我们进来坐。

  我们的心情随着电视剧主人公的命运一同起起伏伏,随之而来的,课程知识也变得越来越生疏。

  一学期倏忽过,又到了期末考试。

  力气的成绩,一片明晃晃的红灯,再次让老师失望了。

  第二学期末,张老师在力气的期终评语上写道:“如果努力的话,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比起上学期真切的赞扬,这期的评语令力气深感惭愧。

  后来的故事,的确如张老师所言,愤而努力后,力气摘得了自己进步的果实。

  彼时师生俱年少,那些如柠檬汽水般的青春往事,而今年过半百,回味起来,似仍能感受到那一阵清脆而振奋的活力。

  其他学生眼里的张老师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