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权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MBTI,这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这个短语名称的缩写简称,英译汉出来就是“迈尔斯? 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简称MBTI)。
近两年,由这4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神秘代码及其衍生出的人格代名词,已经代替星座,成为不少人的社交标签,或是“破冰”时心照不宣的“社交暗号”。MBTI最初源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分类,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成为各大公司用人的参考因素,也成了时下最流行的“社交货币”之一。
具体来说,该类型指标将人格分为四个维度,并且每个维度呈现两种方向:分别为外向的(E)和内向的(I)、实感的(S)和直觉的(N)、理性的(T)和感性的(F)、判断的(J)和理解的(P),由此组合衍生出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人们可以通过MBTI测试,获得自己的人格类型指标。
社交网络流行的网络语“i人”对应解释为性格内向的人,“e人”则对应性格外向的人,组合起来的比如 “ENFP” 就代表着外向、直觉、感性、理解型人格。MBTI广泛应用于职业发展、人际沟通和自我认知,因其直观易懂的特点在年轻人中尤为流行。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MBTI结果是动态的,可能随情境变化,且不应作为绝对标签。
MBTI的相关话题是一个兼具极高热度和持续热度的话题。截至2024年,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关于MBTI的笔记已超54.69万篇,相关阅读量已超1.52亿(一年内数据);微博上的讨论量为188万,阅读量为50亿;抖音上相关话题的最高播放量达到119.4亿。
此外,某音乐平台为“I人”和“E人”等推出了专属歌单;某知名火锅连锁企业在其店铺的等位区划分了性格分类的专座。
这些数据和现象表明MBTI已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工具的使用,而且在青年中也形成被讨论和分享的重要文化现象,并在更加多维的社会层面产生显著影响。像一些正规的、获得授权的 MBTI 官方测试网站或者有版权的移动端APP,每年有大量的用户访问量。
除了官方途径外,网络上还有很多自制的简易 MBTI 测试问卷被广泛传播,在一些文档分享平台上,一些 MBTI 测试文档的下载量非常可观,单个热门的测试文档下载次数能超过十万次。
MBTI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体现在不同使用场景中的多样化应用。除了其心理学属性和娱乐功能之外,MBTI还在其他多种场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隐匿地影响着青年的选择和行为,勾勒出一幅相互叠加的使用镜像和时空图景。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MBTI”在青年群体中越来越火爆,“MBTI”成部分大学新生社交“破冰”神器,“你的MBTI是什么”甚至成为新生在校园内见面必问的话题之一。《扬子晚报》也曾以“‘MBTI式社交’引爆年轻人朋友圈”为题进行过专门报道。
这一现象表明,在社交场合中,MBTI已成为青年快速建立联系的社交工具。其通过简洁且兼具趣味的性格分类体系,帮助青年在陌生环境中找到共同话题,打破社交尴尬并促进交流。在一些学生组织、兴趣社团、主题聚会、搭子社交等线下场景中,询问MBTI类型成为青年间常见的互动方式。它不仅帮助参与者迅速了解彼此的性格特点和沟通风格,也有效化解了初次交流中的尴尬,拉近彼此距离。
这种分类体系为互动提供了明确的切入点,使得个体间交流更加自然和轻松。同时,在明星、网红等知名公众人物的参与下,MBTI媒介传播广度增强,许多人对自我的测试结果已有一定了解,这便使得交流内容具有了广泛的热度和交流深度。相较于讨论复杂的个人背景或私人话题,讨论MBTI成为青年更容易找到的共同点,并由此减少社交中的不适感,形成一种趣缘连接的方式。
由于相同类型的个体在兴趣和偏好上常常有相似之处,他们在社交活动中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INTJ类型的人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战略思考,而INFP类型的人更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基于这些类似的共同兴趣,他们在线上和线下建立小组、参与讨论、分享个人经验,构建了松散而又密切的趣缘社群。这种以MBTI为基础的社交体系,逐渐成为青年群体间的一种流行符号工具,推动了特定场域下趣缘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圈层文化”。
在当下的职场中,MBTI成为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使用的热门工具。央视网发布的报道《MBTI咋成了找工作的一环?》中,受访者说:“以前听说只有外企和大公司才会在招人时用到MBTI测试,但现在不管去哪里应聘都会遇到……”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来看,MBTI被作为一种性格测试的结果导向使用,通过展示或了解个体的性格特征,以实现求职者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呈现出复杂的双向互动。
从求职者的角度看,MBTI性格展示成为增强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方式。一些青年在求职时,除了在简历中列出教育背景、工作技能、实践经历等信息,还会主动提供MBTI类型信息,试图借此提高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对于这些求职者而言,MBTI类型的呈现并非一种自我认知的表达,而是一种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希望。面对当下高度竞争的就业环境,个性化标签成为部分青年吸引招聘人员注意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一些应聘者会根据企业的招聘风格和文化氛围,选择调整简历中的个人性格描述,以迎合特定岗位的需求。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MBTI被用作筛选和评估工具,帮助企业识别应聘者的性格特征,优化人岗匹配。特别是在一些外企的校园招聘中,MBTI测试常被当作高效的初筛手段。“完全没想到找工作会因为性格测试被刷掉,公司要求学历、专业经验也就罢了,性格测试结果竟然也在考量范围内。”某些企业甚至规定未通过测试的应聘者在一定时间内不得重新申请职位,显示出企业对MBTI测试结果的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还将其作为员工岗位调整和晋升的依据。这种对MBTI性格测试的过度引用,一方面反映了青年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生态中面临的竞争压力与焦虑心态,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一些企业在招聘和用人中的工具异化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MBTI不仅被应用于社交与职场,还逐渐渗透到了青年的情感与婚恋选择中,成为他们寻找理想伴侣的一种“科学的”参考工具。《齐鲁晚报》发布的2024七夕千佛山相亲大会数据显示,“除了原有的星座外,还新增了MBTI人格类型展示,以帮助单身男女嘉宾快速地了解对方”“本届相亲会‘ENTJ’‘INFP’等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相亲密码’”“INTJ位居本届相亲会MBTI人格榜首”。
由此可见,许多青年在婚恋市场上用MBTI的性格分类表达自我或寻求期待的伴侣,且这一形式在社会中被广泛地接受。一些青年将MBTI视为理解自我和评估对方性格的工具,通过性格分析来预测未来关系的和谐程度与稳定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青年在选择伴侣时对性格适应过程的耐心逐渐减少,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关注直接的结果导向,而MBTI恰好提供了简便的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自己和潜在伴侣的MBTI类型,青年试图找出双方在性格特征上的互补性或相似性。某些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性格互补的伴侣,以期在情感沟通和日常互动中能够平衡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另一些人则偏向于寻找与自己性格类型相似的人,以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有更多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MBTI被赋予了婚恋匹配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色彩,迎合了部分青年对所谓“理性”决策的需求。
一些青年相信,通过MBTI可以减少情感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情感摩擦,并将MBTI结果视为情感与婚恋中的“最佳官配”。据民政部公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结婚率为5.4‰,……依法办理离婚手续360.53万对,……离婚率为2.6‰”。在离婚率高居不下的背景下,一些青年将MBTI作为避免婚姻不和、减少情感投入的盲目性工具,似乎“情有可原”。然而,其能否真正实现定向匹配和优化情感关系,仍值得思考。毕竟,这种基于MBTI的择偶方式忽视了沟通、妥协和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反映了青年情感追求中的某种功利化倾向。
在商业竞争中,提升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已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策略。MBTI作为一种被广泛参与的青年流行文化,也日益被商家视为情感营销的工具。各大品牌通过设计与MBTI类型相关的产品或营造与此相关的场景,吸引青年消费。
例如,“华为FreeBudsPro3蓝牙耳机”为不同MBTI类型设计特定的使用场景,增强用户的代入感,提高用户黏性。“白象方便面”则为不同MBTI类型设计了专属食用方案,例如,向ENTJ型用户推荐精准控制泡面时间的操作指南,为ISFJ型用户提供大分量产品等定制化服务。此外,美妆品牌“完美日记”推出了与MBTI类型匹配的口红色号,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设计了针对不同MBTI类型的奶茶产品等。
随着MBTI风潮在年轻人群体中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品牌利用MBTI进行细致的个体特征分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同时隐匿地推动着青年进行情绪化消费。在当下的消费决策中,情绪价值成为关键因素。品牌通过MBTI与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契合,打造差异化竞争。例如,“瑞幸咖啡”推出与MBTI类型相关的咖啡饮品:“活力爆棚、静不下来的闪光橙橙冰萃美式(ESFP)”“莫得感情的清醒战神的冰吸生椰拿铁(INTP)”“给你妈妈般治愈感的生椰丝绒拿铁(ENFJ)”等。
这些产品通过提供“虚幻”的情绪价值,试图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提升青年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与此同时,企业的情感营销策略也在充分展现资本扩张的逻辑,并通过MBTI为品牌勾勒了详细的人群画像和场景化消费图景,使品牌在竞争中有的放矢地“捕获”青年消费者,抢占市场份额,并进一步“绑定”青年消费群体,使情感营销成为企业战略和资本扩张中的重要内容。
文中数据来自参考文章:刘基河:《青年“MBTI现象”:现实图景、生成逻辑、 引导路向》;The Fourth Group:《MBTI在当下社会为什么受欢迎?》;阿肉:《MBTI,当代年轻人组队指南》;启明星Mini:《为什么年轻人更喜欢MB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