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厅一角

梦游吟留别(一)布面油画 132cm×160cm
野性的诗意与哲思陈子胄个展“时序之外”亮相浙江自然博物院
■直良巨员
4月13日下午,“时序之外——陈子胄绘画艺术展”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区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陈子胄80余件油画、国画作品,时间跨度为10年。这些作品是陈子胄对自己内心所向往的那份神圣的追求,也是因这个时代而生发出来的关于美和品质的表达。
陈子胄生于乐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现为浙江省油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浙江省文艺名家培养成员。
此次展览以“时序之外”为名,陈子胄对此有着深远的思考:万物有时,四时有序,这是法天而行、生生不息的天道,说的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循环不已。但是在光阴流转的律法之外,应该还有自在逍遥的精神存在。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艺术创作,他都希望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
因此,这些年来子胄希望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中西方艺术的理解变化,在创作中挣脱时空束缚规范,来描画即幻即真的生命体验,追求“荣落在四时之外”的旨趣,表达出中国艺术“重意不执于形”的精髓。这既是“与天为徒”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更高纬度的哲学追求,如庄子在《逍遥遊》里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下面,我们走进展馆来一睹子胄这些年来的艺术沉淀。
(一)
在这次展览之前,陈子胄已经6年没办过展览了,因此展厅里油画作品丰富又扎实:船厂港口系列、江南风景系列、时序之外系列、花卉动物系列,另外还有花卉国画作品20多件……
在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看来,这次展览既是陈子胄近年来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陈子胄带着绘画初心和新的艺术理念的回归与汇报。
“他把对自然生态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运用不同的色彩、构图、技法,将情感和体验融入作品之中。”严洪明说。
大到船坞码头,小到一草一木,都是陈子胄的日常所得。很多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平常的采风,陈子胄介绍道,在画中有不少浙江的山山水水,比如雁荡山、富春江……
各种各样颜色形态不一的花,充满灵性地绽放在了展厅之中,富有生机活力,令人心绪愉悦。油彩、彩墨等多种创作形式贯穿其间,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同一种花,在展厅里也有不同的创作形式和技法。
陈子胄曾广泛涉足设计、油画、彩墨、篆刻、书法等多元领域,这些实践为其绘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底。篆刻的刀法影响其线条的果断,书法的韵律则赋予画面以流动的节奏,这种全领域的修养都成为了他体察和表达的基础。
在当代多元的绘画情境中,陈子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中西结合,他不拘泥于创作题材,山竹野花,航母火箭,皆可入画,其创作往往顺着自然生发之兴味,落笔生风。他独特的“雨痕”画法,松节油混合或浓或淡的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留下类似国画中“屋漏痕”的意韵。陈子胄的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原院长、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杨参军杨参军也曾认真地询问过他的“雨痕”特技,认为这些技巧生发于不经意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二)
在陈子胄看来,中国艺术精神向来追求一种写意之境,它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直抵精神内核的表达。就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似是一首游记诗,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修仙问道的追求,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受此启发,陈子胄创作了“梦游吟留别”系列作品,以此向李白致敬,更希望在艺术追求上,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精神层面与艺术表达两个维度上实现突破。
的确,《梦游吟留别》系列作品也是观众打卡的热门。既非纯粹抽象,亦非传统写实,而是在具象框架内注入超现实的隐喻,形成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觉语言。陈子胄将画布当成了一面镜子,既照见个体的孤独,也反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用野性的笔触,他塑造了一只孤傲的黑豹或是某种灵兽,它既是自然生灵,又是精神图腾。
“这种双重性使作品超越了表象叙事,直指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在工业文明与原始本能撕裂的当下,人如何寻找内心的锚点?子胄的答案或许藏在他对‘野性’的坚持中:回归本能,方能对抗异化。”浙江省油画院院长、中国美院博导常青说。
这只黑豹,是陈子胄在商业化与体制化的夹缝中,对创作纯粹性的回答。在《梦游吟留别》系列,陈子胄用自己的野性美学,唤醒了观众对本能、诗意与神秘主义的向往。
在展览的序言中,常青这样写道:“那些闪烁在黑豹眼中的星光,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呓语,更是一盏照亮精神荒原的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始于对野性的诚实面对。我们可以通过子胄的作品窥见他内心的多敏与温柔,这多少会与他木讷坚毅的外表形成有趣的反差,让我们看到现象下的本色。”
常青认为是“一种野性的绘画”,这种野性并非技法上的粗粝,而是一种未被规训的原始生命力。陈子胄的作品拒绝中规中矩的写实传统,转而以情绪、意趣为主导,形成一种独特的“感性具象”风格。杨参军也认为这种野性是在规矩之外建立一种新的可能,即突破传统,寻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