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虹
近日,《出版人》杂志向各大出版品牌征集其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一本新书,文汇出版社推荐了今年一月出版的《蛮与痴》。《蛮与痴》的作者郑恩柏,1997年出生于苍南炎亭,《蛮与痴》是他第一部面世的作品。
虽然只有28岁,郑恩柏的人生经历却堪称神奇——初中毕业,考入宁波镇海中学,一开始成绩靠后,三年后却一举拿下2015年省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这位理科状元却选择了汉语言专业。而更令人惊奇的是,2019年他本科毕业,没有继续读研、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考公,而是在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的同时坚持创作,并且在两年后辞职成为了“全职作家”。
伴随着《蛮与痴》的面世,这位昔日高考状元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是怎样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他走上这样一条不同寻常、在普通人看来十分另类又艰难的道路?在文学式微的当下,他又将如何把握自己、创造未来?
少年郑恩柏的启蒙文学,不是童话、寓言之类的儿童书籍,却是鲁迅作品——
“我很小就开始读鲁迅,那时我们小镇上的书店里没什么文学类的书,只有鲁迅的书好多,所以我小学时就读了他的大部分杂文。看他的书就感觉是一个人一直在骂人、在吵架,很尖酸、很锐利,好像在投射武器形的东西,但又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这也构成了我对文学最初步的理解。”郑恩柏说,初高中因为学业的原因,课外阅读不算多,他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疯狂阅读的。
之前有报道说,郑恩柏刚进高中,成绩排名班级倒数第一,他及时改变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发奋努力,结果一路逆袭成功。提及往事,郑恩柏说:“倒数第一,应该没这么夸张,但确实靠后,主要是我的同学们都太厉害了。他们大多是城市里的孩子,知识面比我广。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的发奋努力,就是慢慢适应之后就好了。”
或许真的是学有余力,高中时期他参加了很多学校里的社团:文学社、合唱队等,还担任过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校园期刊编辑和乐队主唱等。“可以说,我对文艺的爱好和倾向,很早就很明显了。”
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后,他很快就确定了纯文学的发展方向。“那时我读各种小说,我没有最喜欢的作家,只要写得确实好的书我都喜欢。国内的作家我喜欢王小波,他的长篇《红拂夜奔》那种叙述模式和诡谲的想象力让我着迷。还有莫言。外国的作家太多了,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日本的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特别要说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大三、大四最迷茫的人生阶段,纠结于考研、保研和出国等各种选择时,我几乎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然后,我也就明白了:‘这些东西对于我都并不重要,我唯一想做的,其实就是写作而已。’”
从2021年开始尝试全职写作至今的这三年多时间,郑恩柏是怎么度过的?
“我每天七点多起床,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基本上是写作,我喜欢在书店、咖啡馆里写作,写累了就阅读。晚上主要是运动和做教育方面的兼职。双休日除了兼职我也会安排运动或者和同学聚聚,因为长期一个人呆着不大好。”
“毕业至今这五年多里,前面两部作品投稿都没成功,这第三部作品最初投稿也一再被拒,你有焦虑过吗?”我问。
“让我焦虑的从来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今天我有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字。”郑恩柏说,“而且,我前面的作品也只是还没出版而已,不会是白写的。我想应该是我写得还不够好,等以后我的能力变强了,再改改,还是可以发表的。”
他承认自己一直比较乐观,“因为我了解了很多作家的遭遇,也做好了应对的心理准备。”
《蛮与痴》出版后,他的生活多了一项内容:参加新书分享会。前不久,杭州尤利西斯书店已经做了一场,“正月在龙港会有一场,趁着大家都还在老家。年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书店大概率会有。北大会有一场,是学院邀请我的。”
“我喜欢写长篇,我喜欢长久执着于一个目标,一天天一点点完成它的感觉,这可能是我在学生时代特别是高中培养的一种习惯;也是我生命的一个依托,之前没有新长篇可以写的几个月,就觉得很痛苦。”
“写作是一件太美好的事,写作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郑恩柏说。
因为写作,他的人生之路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但他为此踏出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过,为此他走得坚定而踏实。
有理由相信,这位“神奇小子”,还将继续书写他的神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