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的讲究 2025年01月24日  

  十福贺岁。方圣旺 题

  福字的讲究

  ■王常权

  有人说,“福字”就是一家人有田耕,有饭吃,有衣穿。富裕、幸福就是福。这是人们看到福字的简体字后的联想发挥,有一定的道理,符合百姓的理想和追求,但离它真正内涵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古文中,有着不少对“福”的理解。《韩非子·解老》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礼记·祭统》中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道德说》中言:“安利之谓福。”“福者富也”“福者裕也”“福者善也”“福者祥也”……总之,“福”从“上天保佑”有了几分“要啥有啥”的味道。

  说到底,“福”文化是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福字。

  “福”字的起源

  在甲骨文中,“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福的本义是古人把家中最美好的食物美酒,诚挚地敬献给神灵,祈求神灵赐福与保佑。所以有感恩、虔诚和分享的意思。古代祭祀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祭祀后要把祭品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所以“福”又有感恩和分享的意思。

  许慎说:“福,佑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一个人凡事如果能做到虔诚、感恩和奉献,他也就离福不远了。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时期,“福”字的图绘成分相对减弱,构字方式较为统一。此时的“福”字,均省去了双手,但主要表意的“示”和“酉”仍得以保留。

  篆字初期,“福”字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和稳固,笔画也变得圆润,“方块字”的结构更为明显。从此开始,“酉”字讹传为“畐”字,同时,“畐”有“满”之意,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护之意。

  隶书时期,相对于小篆体而言,汉隶的“福”字结构不变,在书写方面会略有不同,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在“福”字中,“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比较明显,而“示”略有变形,同时为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楷体对汉隶的改进表现在波挑收敛、折角圆转。楷体的“福”字的“畐”承袭了隶书的形状,只是将“口”和“田”原本分两笔写的上方一横和右侧一竖连在了一起写,变成了横竖勾。“示”字的变化较大,表现在上的一横变成了一点,并且整体“福”字来说,左边比右边要窄,更利于书写。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和得到神灵保佑的愿望。

  提到福,必须要提到“五福临门”。“五福”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九畴》。当年周朝刚建立,求贤若渴的武王上门拜访隐士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箕子是商代的遗民,他把《洪范九畴》传授给周武王。洪范九畴实际上就是九条治国大法,五福便是其中之一。要用五福鼓励百姓,要用六极警戒臣民。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活得久,有钱,身心健康,仁善宽厚,享尽天命不夭折的意思。到东汉,《新论·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终命”更改为“子孙众多”。

  最能代表五福的书法作品便是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天下第一福。这个“福”字可了不得。“福”字右半部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更绝的是,不但包含“寿”字,还暗含了“子”“才”“田”。一个“福”字,一揽“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不止如此,由于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又是“鸿福无边”之福,民间称之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怎么贴福字

  目前有关贴“福”字最早的记述,应该是在南宋,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所谓“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

  吕毖的《明朝小史》也有记载:“江南风俗,至今除夜犹以‘福’字贴门。”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是从南宋就已开始了。

  大家过年都爱贴“福”字,但具体怎么贴,似乎不少人还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人从“福”的字型、字意上做文章,认为得正着贴。有人从拆字的角度看,认为“福”左边为“礻”,意为“神祇”,泛指神;右边“畐”的“一”可解为屋子的“横梁”,代表家,“口”代表人丁,“田”代表土地口粮。也就说,一个“福”字,代表着神灵保佑一家人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这样看的话,正着贴理由很充分啊。毕竟,“福”字一旦倒过来,“房梁”都塌了,还能有个好么?

  但喜欢谐音梗的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带着很多个关于“福‘倒’了”和“福到了”的故事出场了。典型的一个版本是朱元璋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让全城大小人家都往自家门上贴个“福”字。但有户不识字的人家,居然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见状大怒,命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道:“人家知道您今日要来,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类似的版本非常多,公众号“博物”在《福字能不能倒着贴?》一文中提到,这些故事并无据可考,古民居里保留的古代福字,也都是正着的,所以,倒贴“福”字很可能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新民俗。

  那问题来了,正反贴辩论了这么久,都没个标准答案吗?

  目前普遍得出的结论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解决争论,人们开始“因地制宜”。

  大门上所贴的“福”字须是“正福”,有“迎福”“纳福”“出门见福”“福入家门”之意。因为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讲求对称、方正。所贴“福”字应端正大方,不能贴歪了。如果大门的“福”字倒着贴,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

  倒贴“福”字的地方主要在水缸、垃圾箱、牲口棚等,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谐音,倒贴“福”字。此外,在家中厨房、柜子、箱子等处也可以倒贴小“福”字,意为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在自己家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但需注意的是,有一个“福”字可别倒贴,这就是上文提到清代康熙皇帝御题的“福”字。

  除了正贴倒贴,“福”字还有一些讲究。比如,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应该在除夕下午、太阳尚未落下之前,且顺序应该是由大门开始从外到里,“福”字先大后小,意味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此外,买“福”字,不能说“买”,而要说“请”,俗称“请五福”,即为“请福入门”“请福到家”之意。

  本文写作参考了户力平:《过年过节为什么要贴福字》;于学斌:《福字倒贴与民俗主体》;人民日报:《几点贴福字才对?一年一次请福回家,千万别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