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中砥柱桥 2025年01月10日  

  雁荡山中砥柱桥

  ■周建钢

  鸣玉溪在雁荡山灵峰景区的溪涧中缓缓而流,溪水流经雁荡山朝阳山庄前,被一堤坝拦住,蓄一池清水。池水盈盈,碧波荡漾。村妇们常在堤坝上浣洗衣物。夏日里,也常有人在池中游泳消暑。

  在堤坝下方的溪涧上建有一桥,南北横跨在溪涧上,现只剩下北侧半座断桥。桥旁的枫杨树高大婆娑,枝叶勾连。北侧桥头的一块大岩石上刻有“朝阳山庄”四个大字,为著名书画家赖少其的题刻。

  2022年,因工作需要,在雁荡山中执勤大半年,多次路过此桥,出于好奇,好几次踏上断桥察看。

  现存断桥,长约10米,差不多是原整桥的一半。此处,溪涧正中央有一大石块,石块底大身小,似一秤砣,稳如磐石。断桥就以大石块为桥基,再在大石块上浇筑宽厚的水泥立柱为桥墩。四根厚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承重梁架在中间桥墩和北侧桥台上,梁长约10米,梁间距约1米。梁上铺水泥桥面,桥面厚约20厘米,宽约3米。桥高约5米,无护栏。在中间桥墩两侧各外挂一个长约一米、宽六七十厘米的“耳朵”。

  断桥桥面上薜荔丛生,藤蔓垂挂。从桥底下抬头仰望,见水泥桥梁和桥面都有水泥剥落,裸露的钢筋斑斑锈迹,尽显岁月侵蚀的痕迹。

  从裸露的钢筋看,建桥时所用的钢筋颇为粗大。也发现,当年建造时,桥梁的箍筋数量太少。桥面也没有扎钢筋网,致使桥梁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水泥桥,也很少会有人去关注这样一座断桥的存在。

  看着眼前的断桥,心中不免产生许多疑问。此桥为何成了一座断桥?它建于何时,又断于何时?是天灾?还是当初就没有建成的烂尾桥?一时没有找到答案,但仍对此桥有所记挂。

  前些天,我在查找雁荡山中桥梁的有关资料时,看到陈亦乐《解放前雁荡山的建设》一文中有记:“砥柱桥,位于朝阳洞东首(鸣玉溪),桥长约25米,宽约3米,平型,钢筋水泥建筑。”呵呵,文中的砥柱桥不就是那座断桥吗?

  我又在杨舞西《杭温公路建成暨雁荡山门开白溪六十周年》的文章中看到这么几句话:“这年(1934)下半年”,“在各景点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如朝阳洞前跨溪建了水泥洋桥,名砥柱桥。”

  由此可见,断桥名为砥柱桥,建于1934年。

  其名砥柱,我想,大概是跟中间的石桥墩有关吧。天然石块的桥墩,屹立在溪涧中,如中流砥柱般不可动摇。

  此桥建造的位置,现在看来,颇为尴尬。它既不直通朝阳洞景区,也不像是通往灵峰景区的最好位置。再说,那时朝阳山庄也不存在,显然它也不是为通朝阳山庄而建。答案会不会是因溪涧中有两块大石块,可以作为桥墩的基座,节省费用而选择在此建桥。历史总会有许多疑问无法解答。

  雁荡山中,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桥梁,据我所知,除砥柱桥外,还有龙湫第一桥、黄公桥、响岭头桥。上述桥梁中,其余三桥均为石桥,惟有砥柱桥为水泥桥。可见,砥柱桥在当时是一座很洋气的桥梁,很有可能是雁荡山中第一座钢筋水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