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荡毛峰》吴辉明

刘勇《雁荡神韵》灵峰景区
三宿灵峰不为禅 茶瓯随分结僧缘雁荡山历代禅茶诗化
■舒 曼
古代雁荡山三十六景、十八座寺院处处与茶有缘,以至历代文人诗话雁荡山风光时,都无法在诗中跳出佛教及其禅的文化符号。自唐以后,佛教在中国当数禅宗为甚,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文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雁荡山也不例外。宋以后,雁荡山的佛教文化主要以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为主。宋元明清是诗人辈出时代,从某种程度来说,由于文人尤其是当地文人的抒怀,雁荡山诗歌成就了雁荡山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当然,禅与诗两者之间的发展各有脉络,不能说对应同步,但也无妨对两大文化传统的交集略加观察,或许能多了解一些那个时代的异彩纷呈。”
宋代文人雁荡山禅茶诗化
“茶,慕诗客,爱僧家”(元稹)。诗中有禅,禅中有茶,以茶意入禅意为主要形态的诗歌意义的集中生成,不仅构成中国诗文化内在精蕴,也构成了东方禅茶文化的意境。正因有全了法师来到雁荡山大兴禅教和以茶禅修,才引无数文人墨客纷纷登临雁荡山,以歌颂雁荡山十八寺院为主线,寻找和感受雁荡山禅茶氛围。尤其是从宋代以后,雁荡山寺院僧人和游览雁荡山的文人对“雁茶”可谓情有独钟。雁荡山云雾缭绕,诸多寺院均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诗人吕夷简(978-1043)在一首《忆游雁山》中形容说:“云外疑无路,山中忽见僧。”最终感慨万千道:“最爱老僧年八十,一生长住翠微中”。这“翠微”亦包括茶园。著名诗人梅尧臣在雁荡山碧霄峰“远寻僧寺石屏下,时遇野人云屋间”时,写有《遗碧霄峰茗》,因雁荡碧霄万壑千岩,看来这碧霄峰的禅茶果真难采。梅尧臣有诗曰:“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峰顶应多雨,天寒始发芽。采时林狖静,蒸处石泉佳。持作衣囊秘,分来五柳家。”有人说:“言为心声,吟诗如此,解诗亦如此。所以怎么吟都可。但茗吟得趣,禅吟得悟,此二者最为得宜。”
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在《出雁山》一诗中留下一句名言:“浮名夺我林泉趣, 不及山僧一味闲。”想想山僧每日在惬意的丛林中与林泉溪边的一杯茶,阻碍人生趣味的恰恰是,人们执着于那徒有的“浮名”。所以,在王十朋出得雁荡山时,感慨于“出山心尚在山间”的那般不舍。王十朋十分崇尚和入迷雁荡山的禅茶气息,在入住灵峰寺与禅师品茶论道三天后,吟诵出《题灵峰寺三绝》,其中第三首是为禅茶结缘而得欢喜心:
三宿灵峰不为禅,茶瓯随分结僧缘。
明朝杖屐丹邱去,带得烟霞过海船。
诗人在灵峰寺住宿三晚,不为禅而来,而是为了以茶结僧缘,故诗人感叹明朝杖屐追随仙家道人而去,寻找“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茶道真谛,甚至为了“带得烟霞过海船”而“忘”了茶味,“忘”了禅味。此外,王十朋禅诗作品有《能仁寺赐额》《宿罗汉三绝》《宿灵岩赠长老敏行》《题净名院二绝》《题双峰资深堂诗五首》《雁山僧景暹求文记本觉殿》等禅诗。
“永嘉四灵”文人之一的翁卷在其《赠东庵约老》一诗中讲述雁荡山年已八十岁的东庵约老禅师自退居后,自享清闲、遇到有游山的客人到访,总是“取泉来煮茗”而“与客话游山”,看到来来往往身穿缁衣的僧人,也不知哪些是东庵约老禅师的弟子(缁衣:本诗专指僧服)。这幽香的茶味,清静的小院,是诗人所遇到的景象,隐隐约约带着茶的幽香,带着老禅师的恬淡和清高淡远,而东庵约老禅师所呈现一壶禅茶的意象,到了“无心为修”恰似空明灵动的境界。诗曰:
闻今年八十,退院久清闲。
白雪髭慵剃,青松户早关。
取泉来煮茗,与客话游山。
弟子何僧是,缁衣多往返。
元代文人雁荡山禅茶诗化
诚如明本禅师在《雁山除夕》诗偈中写到“就手揭开新岁月,和光吹灭旧年灯”一样,元代文人对茶和禅的延续仍在唱诵。
李孝光在雁荡第一寺——能仁寺品味禅茶后即有《赠能仁寺建禅师》有感——
生此山水癖,乱趋麋鹿群。
茶香邻屋借,芋热骑童分。
湖淤兼成葑,山高常有云。
禅师识道理,杯酒得论文。
诗中的“茶香邻屋借”和“禅师识道理”之句,隐喻即便是邻屋闻到的茶香,也能生发出种种禅趣。为了一杯禅茶,李孝光因此也成了雁荡山寺院的常客,经常也像山中“白云自来去”一般地“长啸出山门”。他每每进山品茶饮酒,都会提前作充分准备。如他在写给雁荡山双峰寺觉禅师一诗中就有说明:“茶具酒壶从两童,入山慎莫作匆匆。”《又赠双峰觉上人》诗句的最后得出“依依蓝玉亭前路,他日重来忆远公。”当年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邀陶渊明茶叙,许可了陶公在寺院饮酒的包容度,今诗人在双峰寺觉禅师允许下效仿远公慈悲心肠,茶酒同饮,茶酒穿肠,道出了诗人“吾意人生行乐耳, 只今杯酒与君同”那样与陶渊明相同的杯酒人生。
当然,李孝光因茶得禅的功底也非同一般,他在《雁荡次韵》一诗中“老父行寻灵运宅, 道人唤吃赵州茶”之句,把首开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与中国禅茶宗祖赵州从谂禅师并列,意在表明雁荡山诗词开篇之作就是谢灵运所写《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李孝光崇拜和效仿谢灵运山水情怀,常常在雁荡山行寻谢灵运足迹和住过的地方,品茶赋诗,有一天突然被“道人唤吃赵州茶”一声禅语惊醒,方然开悟,原来自己苦苦追寻一杯茶、一片山水、一种禅境就在自心,就是赵州和尚指点的那杯“吃茶去”,这不正是当年谢灵运为雁荡山开篇诗所言“情用想为美,事昧竟难辨。观此遗物类,一悟得所遣”吗?李孝光还在《同杨明仲宿瑞鹿寺》中,留下了“煨芋煮茶俱不恶,灯前又见宰官身”诗句。此外,李孝光写雁荡山的茶诗还有《宿天柱寺》《观龙鼻天柱赠钦上人》《雪屋为通上人赋》《又为僧解嘲用前韵》《游石梁寺戏嘲主僧》《题本觉寺空翠亭》《忆灵岩秀禅师二首》《又赠双峰觉上人》《真济寺》《赞觉此山和尚住持双峰》《同杨明仲宿瑞鹿寺》等等。
明代文人雁荡山禅茶诗化
明代文人章玄应有一日在雁荡山得到洁庵禅师所赠新茶喜出望外,为此作《谢洁庵上人惠新茶》一诗曰:
雁山春茗味通仙,恰在清明谷雨前。
珍重露芽分御品,摩挲石鼎试新泉。
玉川谩逐清风云,顾渚空将紫笋传。
却笑平生陆鸿渐,暮年翻著毁茶篇。
诗人自赞家乡雁荡山春茶在清明谷雨前后是最通仙灵的,用手轻轻抚摸着煮茶石鼎,再用寺院清泉冲泡,这么珍贵的茶芽原来是进贡御茶啊。想想玉川(卢仝)《七碗茶歌》追逐的是两腋清风,长兴的顾渚紫笋茶也未见盛传,痛心陆羽晚年气愤之下被李季卿羞辱,尊严受到了伤害,为发泄心中的无比愤恨,便撰文自我诋毁《茶经》,写下了《毁茶论》。“却笑平生陆鸿渐”,诗人笑陆羽如此出尔反尔。在清明和谷雨前,由雁荡山洁庵法师赠送诗人“雁茶”若干,引发诗人观照自然的生息,其心境之开张和入微可以想见。诗中引出“茶圣”陆羽(字鸿渐)和“茶仙”卢仝(字玉川)两位人物,借以说明“雁山春茗”的极其珍贵,同时也抒发诗人心灵情感。这首诗也证明了今日之雁荡毛峰茶乃昔日之贡品依据。此外,章玄应写雁荡山禅诗还有《灵峰寺》《石佛洞》等。
朱谏晚年盘桓雁荡山,著有《荡南集》《雁山志》四卷、《宋史辨疑》《李白诗注》等。一日游雁荡山时,以一首《雁山》,透过雁荡山秀美山水和寺院悠远意境里煮烧茶的景象,道出了以茶来享受和感悟内心的禅喜——
山顶是僧家,溪边一径斜。
游人思旧雨,春色在残花。
岭路云间出,禅堂树半遮。
宿酲俱未解,隔壁唤烧茶。
山顶的寺院,溪边的小径,春天的残花,云间的小路,醉梦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在于,忧心如酲时夜不能寐,有人突然在隔壁喊一声烧茶,喊出了禅茶意境所在。
诗人章九仪在一冬日,上雁荡山拜会为遄法师并一起品禅茶而得《雪屋为遄上人》一首:
一屋翛然洒雪姿,僧家物色正相宜。
云飞高栋朝能辨,月过虚窗夜不知。
作赋似游梁苑地,探诗如在灞桥时。
半方禅榻能分我,茗盌炉香慰所期。
寺院雪花自由自在地洒落在寮房瓦上,正适合僧家禅修之境,无论是高屋云彩,还是月晃虚窗,无论是谢惠连在《雪赋》描写的梁苑雪景,还是众多诗人描写长安“灞桥”景色,实在不如当下雁荡山与为遄法师静室一炉香,虚窗一杯茶的惬意。在静谧的氛围中,诗人对品茶、对焚香的那种“半方禅榻能分我”的快意和奢求,实在是感到满心欢喜。章九仪写雁荡山禅诗颇多,有《重游石佛洞》《过能仁寺》《游崇德寺次韵》《雁湖古刹》《游白岩寺》《为达庵上人赋》等。
清代文人雁荡山禅茶诗化
到了清代,文人在雁荡山品茗所写的禅茶诗更多,说明雁荡山的禅茶意境氛围更加浓郁,引得无数文人上山入寺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禅修生活。
文人蔡家挺的《龙湫背采茶》一诗为我们描述了山民带着他在雁荡山龙湫峰巅的采茶经过:
野人导我上峰巅,已讶栽茶定有仙。
土冷初经三月雨,日长才摘一林烟。
白云满袖香先到,绿雪盈框色可怜。
只为悬流人罕到,孤僧得价胜耕田。
山雾缭绕,云间采茶,所以才有“白云满袖香先异”(雁茶又称白云茶)的感受,从而也体会到寺院僧人在“只为悬流人罕到”的几乎无人到达的山峰采茶时,“日长才摘一林烟”的不易,也正因如此,若以价值论,肯定是“孤僧得价胜耕田”,僧人在高山上采摘的茶叶所卖出的价格胜于种地所得收入。这也说明雁茶的珍贵。
文人李銮宣喜欢在雁荡山大龙湫品茗,其《汲大龙湫之水煮雁荡山茶》曰:
活火茶炉活水煮,松涛细响搅诗禅。
来题雁荡千寻石,试饮龙湫百沸泉。
幽鸟忽冲苍霭没,晚香初斗绿阴圆。
碧烟缕缕风生腋,况是高秋霁雨天。
石上架炉,汲泉煮茶,举瓯细品,闻山中松涛之声,搅动禅趣横生而诗意大发,诗人称之为“诗禅”,“活火茶炉活水煮,松涛细响搅诗禅”之句,是他在诗中的真实写照。“诗禅”灵感由雁山茶、松涛搅动而来,茶由心境而生,李銮宣尤喜在雁山奇石上小歇时,用大龙湫溪泉煮茶,大龙湫之水是由百余条溪泉汇合而成,故感“来题雁荡千寻石,试饮龙湫百沸泉”的悠然之感,在秋雨绵绵的季节,茶烟袅袅,到处禅趣横生,直至把茶喝得“碧烟缕缕风生腋”才肯罢手。诚如茶仙卢仝所言七碗吃不得而风生两腋情景。诗人李銮宣另有禅诗《听诗叟二首》《灵岩寺》。
诗人阮元往往选择春天到雁荡山拜高僧,结佛缘,品禅茶,他游过石门寺、灵峰寺,也走过净名寺、能仁寺,更访过灵岩寺、石梁寺,可谓“随意所向无西东”而问禅寻茶。只要是“一瓯春茗啜已尽”,(阮元:《大龙湫歌用禁体》)便尽兴于“水花犹复摇玲珑”(同上)意境里。诗人在寻茶问禅的日子里,留下了几首茶诗,其中《试雁山茶》写得生动活泼:
嫩晴时候碾茶天,细展青旗浸沸泉。
十里午风添暖渴,一瓯春色斗清圆。
最宜蔬笋香厨后,况是松篁翠石前。
寄语当年汤玉茗,我来也愿种茶田。
诗中记述了晴日碾茶后用煮沸的泉水冲泡情景,时值午风正起,渴意大增,瓯盏中春色正浓。诗人认为,蔬笋香厨午斋后,寻一处有奇石、松树、竹林间品茶最佳,其滋味胜过当年的“汤玉茗”(即汤显祖寓意之茶)。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喜欢过山里茶农的清闲日子。诗人阮元另有禅诗《净名寺蔬饭》《度谢公岭望老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