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成长礼 三个乐清娒 横渡钱塘江 2024年07月30日  

  黄俊博(左)、杨柠泽(中)、黄至乔(右)。

  受访者供图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

  7月28日,2024横渡钱塘江活动在杭州市滨江区奥体中心码头与上城区钱江新城“城市阳台”之间的江面上进行,3000余名“弄潮儿”从钱塘江南岸下水,一路向北畅游。其中有三个来自乐清的小男孩,用横渡钱塘江的形式为自己送上一份难忘的成长礼。

  逆流而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三个小男孩分别是11周岁的黄俊博、黄至乔以及10周岁的杨柠泽,均为乐清市实验小学游泳队的小队员。

  昨日,记者联系上其中一名小将杨柠泽时,他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很开心,我们三个都顺利渡江,一个都没少!”

  原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公开水域比赛,三个小男孩相约一起游到对岸。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统一戴上了颜色相对显眼的粉色泳帽,并自行排好“队姿”,由岁数相对大、体能相对强的黄俊博在前面游,月份最小的杨柠泽游中间,黄至乔殿后,以便在水中相互照应。

  因刚刚送别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钱塘江水位较高,特别是水域中段,江浪较大,水流湍急,给比赛增加了不少难度。横渡钱塘江直线距离约为1.5公里,考虑江水流动的因素,实际横渡距离远不止此,横渡初体验颇为艰辛。

  “游到江中央时,我有些吃力,将自由泳改成了相对轻松的蛙泳,这时看到游在前面不远处的黄俊博将手伸出水面给我们打‘加油’的暗号,瞬间就有了力气。”杨柠泽说,就这样他们三个相互打气,逆流而上坚持到了对岸。

  其实,三个小男孩为这场比赛已筹备了一年。去年夏天,孩子们本打算用横渡钱塘江的形式庆祝自己的十岁成长礼,并通过了组委会的赛前测试。后因台风影响,活动临时取消,但保留了此前通过审核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

  这一年多来,孩子们每天坚持游泳训练,暑假里更是加大训练量,每日上午和下午各开展一次下水训练,从而练就了更强的耐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横渡任务。

  五年坚守,感悟体育真谛

  横渡钱塘江不易,坚持多年训练更不易。

  三个小男孩中,黄俊博、黄至乔于幼儿园大班时入选乐清市实验小学游泳队,杨柠泽在幼儿园中班入队。这五六年间,他们几乎天天下水训练,一练就是两个来小时,经常是别的同学写完作业休息了,他们才结束训练,匆匆吃饭,抓紧写作业。

  游泳需要耐力,刚入队时,家长们带着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奶娃去体育馆跑步磨炼耐力。“一开始小家伙总是一边哭一边跑,我们索性跟他开玩笑说,看看你今天会哭几圈。”杨柠泽的妈妈告诉记者,让孩子参加游泳训练的初衷是强身健体,如果孩子不愿意、坚持不下去,她会选择放弃。但孩子们非常坚强,流着眼泪坚持了下来。

  一晃五年,曾经的小奶娃已成为游泳队里的小将。去年夏天,三名小队员在楠溪江游玩时,凭借着过人的游泳功底,一起救起了一个落水男孩,狠狠地自豪了几天。

  然而,这份自豪的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杨柠泽读二年级时,他的妈妈曾接到学校医务室老师打来的电话。原来,因长期在水中训练,孩子的皮肤脱皮开裂。那天小柠泽到校后伤口出血疼痛难忍,便趁课间到医务室要了两个创可贴止血。

  “我不认识你,但还是冒昧打了这个电话,希望你们作为家长也要考虑下孩子的承受能力。”医护室老师在电话里意味深长地说道。

  那通电话令柠泽的妈妈感触很深,她一遍遍问自己:“我们并不期待孩子走游泳专业路,为什么要让他吃这么多苦?”

  “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我们不在乎孩子将来是否走体育路、拿不拿奖,只希望这一段训练经历能磨炼他的意志,今后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都能有勇气和信念笑对人生。”杨柠泽的爸爸杨震海是一名体育老师,他的一番话令妻子释怀。“而且,多一门技能,我还可以救人!”杨柠泽接过父亲的话,天真无邪中道出了更深层次的体育真谛,这或许也是他和队员们坚持下来的信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