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学路 乐玩“乐”好 市政协建议盘活研学市场,打造乐清研学金名片 2024年07月30日  

  农耕研学。受访者供图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研学旅行集合了旅游属性与教育功能,让孩子们在课外享受旅行时光的同时,获得学习体验、培养实践能力、激发探索欲望、提升综合素养。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研学旅行的发展。乐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兼具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古村落建筑文化、耕读文化等深厚底蕴,在研学旅行市场开发上有着较好的基础。

  如今正值暑期,研学旅行迎来高峰。日前,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对乐清市研学旅行市场开展调研。乐清市研学市场在发展中,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升,研学线路不断精细化,但研学市场却也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研学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行业引导与监管,多方努力、多策并举。

  标准不一 挖掘不深

  市教育局等九部门于201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对课程线路、导师队伍等内容作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活动中这些规定难以落实。调研组委员介绍,目前乐清尚没有出台适合我市研学旅行的具体行业规范标准,不能有效规范市场上各种类型的研学旅行,导致研学市场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意义等问题凸显。此外,乐清研学产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缺乏市级层面统一科学规划,出现了“东多西少”格局。一些儿童友好研学线路入选温州市级研学路线,但未能与教育部门的研学线路有效融合,造成线路重复开发。

  “目前我市研学基本以采摘游、山水观光、古迹游览等内容为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难以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委员介绍,研学产品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对研学内涵挖掘不足,既没有充分利用乐清本土丰富的文化名人资源优势,也没有深入挖掘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等“非遗”五朵金花的特色文化旅游内涵,因此乐清缺乏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的研学品牌。

  品质难保 宣传不足

  当前,由于研学专业人才的不足,研学旅行品质难有保障。首先从公办实践学校方面来看,存在教师老龄化和素养有待提高两方面问题。从民营基地(营地)、旅行社等方面来看,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和专业的人才培训。委员们调研中发现,乐清研学旅行市场导师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学校老师、培训机构兼职老师和导游兼任等,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导致研学品质难以保障。如某地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临时聘用机构培训老师、户外教练,没有对聘用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只是对其简单培训后便安排上岗。真正到研学活动中时,仓促上岗的老师因为缺乏经验,未对高温天气、温差较大等情况做预案,导致研学开展不畅。

  在走访过程中,不少家长和学生也反映,各类研学活动走马观花,学生体验感不佳。根据文件要求,学校每学年需组织安排1至2次研学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但是据调查反馈,乐清中小学对组织研学积极性不高,对文件要求落实不到位,大多仅安排1天时间进行研学,导致学生体验感不佳。

  此外,委员们还对家长获取研学旅行信息的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家长最主要是从学校了解研学旅行,占比32.17%,而从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获悉的仅占16.23%。许多主流网站仅显示旅游景区,而较少提及研学旅行码,可见乐清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研学,难以吸引以研学为目的地的学校团体和家长群体。在市场推广深度方面也较为欠缺,大多数乐清研学旅行的目标群体还较为局限于学生群体,尚不足以满足各类年龄段需求,未形成规模化市场。

  委员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打好全链条产业“带动牌”

  委员陈玮莉:建立研学部门联动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市级研学旅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乐清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和管理。探索设立研学旅行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资助和支持乐清本地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项目的开展等。

  委员赵鹭娜:制定研学旅行管理规范,多部门联合构建出台我市研学旅行管理规范,在市级层面统一进行研学旅行空间布局,并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将研学旅行贯穿城市发展建设之中,推动研学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联盟”转变。

  重视人才培养,打好研学市场“盘活牌”

  委员郑剑:积极探索导师专业化建设机制,可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助力老师提高研学旅行指导能力。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还要定期召开研学旅行研讨会,向社会推广研学概念,吸引高校老师、大师级民间手艺人、退二线教师等利用自身知识优势为中小学生进行授课,成立专家人才库、大师工作室等,加强行业人才交流。

  委员童丽雏:委托高校定向培训,在职业中专中增设研学导师专业,在教育相关学位培养中纳入研学旅行课程和户外教育基本知识素养等,精准培育复合型研学旅行导师队伍。成立研学导师培训中心,完善培训体系,承接研学导师培训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升研学导师整体素质。

  深挖本土资源,打好研学品牌“创新牌”

  委员周晓洁:引进国内知名优秀研学团队、专业人才,将原有旅游资源与研学旅行紧密结合,传统景区转型探索,开拓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赋予老景区以新研学。如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围绕南宋状元王十朋等名人文化资源,以穿越式的构思打造状元文化研学示范区。

  委员谢瑾: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通过政策支持提高研学旅行的次数和跨县域实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借鉴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如雁荡山可借鉴同样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张家界在研学课程、路线、导师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争取早日获得“流量密码”。

  整合资源优势,打好研学市场“推广牌”

  委员苏海霞:增强家长和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度,利用如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多种平台,让家长和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提升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向淄博、哈尔滨等地学习,不断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委员庄银燕:不断探索新的宣传推广方式,举办研学旅行线路评比大赛,通过参赛团队深挖乐清本地研学旅行资源,设计研学课程,选出优秀的研学课程,再推动落地实施,通过以赛促学,既助推了文旅融合发展,又宣传了研学课程和线路。积极承接更具区域影响力的儿童研学、文艺、体育、科技等大型赛事活动,放大赛事IP“溢出效应”,引入和带动流量进入研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