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银平
“阅读是与知识结伴同行的一场奇妙旅行。”乐清市乐成一小五(8)班的马雨萱深有感触地说。她是一名资深的“小书虫”,年纪不大书龄却不短,从幼儿园时就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周末,母亲常带她去图书馆借书看,如果遇到好书,在书架前站着看几个小时,她也浑然不觉。今年6月,她获得“浙江省爱阅读学生”荣誉称号,还曾荣获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经典,筑梦未来”征文二等奖等。(7月18日《乐清日报》)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的《浙江省青少年学生“爱阅读”读书行动方案》,明确各地各校要鼓励大中小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等时光,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我觉得在节假日,应该鼓励孩子们像马雨萱一样,多进行沉浸式阅读。
在“阅读”前面,加上一个“沉浸式”的定语,是一种讨人喜欢的说法。当孩子们养成了这种阅读习惯,即意味着他们的思考能力、阅读触角,和静止静默、单调淡泊的读书之间,完成了无意的连接和融合、共情和共长。
不要小看这个“融合”,因为它充分调动了阅读主体的读书积极性、读书思考力、深度拓展和思维能力,一旦拥有了这种主动的探索、追求和体验,静默的文字在阅读者眼里,顿时变得活色生香、富有情趣,富有愉悦感。当阅读者带着这种喜悦感步入阅读,当然就能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探索——沉淀”的深度阅读体验,让图书中的精神内涵、人物形象、人文底蕴和阅读主体完成深度拥抱,文本中的优雅善美的精神转化为自我思想营养,阅读者得到优雅的精神散步、舒缓的心灵呼吸,得到醍醐灌顶的精神升华和思维拓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多有这样的体验:青少年时期读过的某一本书,因为非常契合自我需要和知识渴求,曾让自己产生过强烈的共鸣感,有关这本书的记忆,早已深深镌刻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这就是沉浸式阅读带来的影响力,虽然默默无语,然而因情动于衷,让阅读者得到厚重致远的影响熏陶。
对此,不少家长可能会提出质疑,沉浸式阅读虽然好,能让孩子在阅读理解考试中得到高分吗?甚至有家长担心,沉浸式阅读因为不太注重阅读技巧,可能还会影响和降低孩子的阅读理解考试分数。这实在是一种多虑了。因为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于肤浅,过分追求技术化、模式化和功利化,形成事实上的浅阅读和僵化阅读,也必将会影响、约束和捆绑阅读者的思维活动、思维活跃度,造成阅读上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语文阅读理解考试分数。
所以,在功利化读书、套路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学习和考试环境中,我们更要通过对沉浸式阅读的挖掘,鼓励孩子自由阅读,张扬阅读个性,将阅读活动引向纵深,教会孩子养成深入深度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
暑假期间,希望大家多学一学报道中的马雨萱同学,多进行沉浸式阅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阅读中发展心智,打好底色、拓宽视野,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