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书录取通知书体现尊士之礼 2024年07月22日  
  以手书通知书这种传统礼来待未来之士,可谓恰如其分

  「全眼看天下」

  ■张  全

  用时用工更用心,一笔一画总是情。前不久,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校长蒋高烈带领校5名书法骨干共同手写630份录取通知书,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温州幼师24级新生独一无二的殷殷祝福。据悉,这已经是该校第6年采用手写方式向新生寄出录取通知书。(7月16日《乐清日报》)

  录制通知书为学校和学生的第一次接触,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按中国传统社会交往礼仪,双方首次见面要递上名刺(或称名帖)。录取通知书是一种告知性文函,不过就礼仪而言,含有名刺的尊重色彩在内。对此,校方郑重其事,遣专人手书之,让学生从入学时就感受到学校的殷切期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助于体现校方的尊严。

  这里可以作一比较。现在的名片与古代的“刺”虽然功用相仿,但尊重感有较大的差别。名片是工业化时代大批量印刷的产物,所递送对象是随机的,一般没有差别性。对于商业化的推销人员来说,散发名片为争取商机,多多益善。为弥补名片的这种缺憾,有人在名片印好其他元素后,有意留着姓名栏让自己手写,以示尊重。而名刺是本人拜谒用的帖,对象特定,内容全部亲自书写,比起名片尊重、用心许多。

  手书手工在后工业化时代渐成稀罕物。从大机器生产到高速流水线,二百多年来制造了大量标准化的产品,满足了经济社会一般性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人们返朴归真,反而思念起带有制作者手温的手工制品,如某些大师的签名作品。在此背景下,显出手书录取通知书的什么意义?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校安排老教授、老教师们一字一句手写录取通知书,给即将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一份匠心独运的感动。但是笔者认为,实质是此举体现了对学生“士”之身份的确认、尊重。

  ‌士指中国古代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人士,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士最早出现西周、春秋时代,位于贵族的最底层,政治上居‌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古代中国,士包括好几类人群,但一般指代具有相当学识的读书人,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上参与国家政治,下成为社会精英。正常的社会既尊重士的地位、个性,又为其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同时,士对自身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今高校和师范类学校,正是培养现代士人的场所。他们在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手书通知书这种传统礼来待未来之士,可谓恰如其分。希望众多学子能够体会到这一层的含义,自尊自强,发奋努力。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