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 容易中暑 医生提醒:土方法不可取 2024年07月15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最近乐清持续高温,医院里中暑的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近日,市区一名搬运工因长期在户外工作,导致中暑,身体出现了发热、抽搐等症状,经过医院及时处理后,转危为安。

  中暑在夏日比较常见,但中暑也不能掉以轻心。同乐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爱萍介绍,中暑的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昏迷超过6~8小时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预后不良。其中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机制失衡,身体产热大于散热,从而导致机体中心体温骤升,超过40℃以上,会引起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过50%。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人中暑,必须 尽快采取急救措施。杨爱萍提醒,掐人中、拒绝输液等“土方法”不可取。中暑急救措施有5个步骤: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敷,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促,将病人置于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肛门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浸,将患者躯体呈45度浸在18℃左右井水中,以浸没乳头为度,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过低不能耐受;擦,4个人同时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体四周,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左右,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大多能迅速清醒。但也要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判断,如果患者只是出现头晕、呕吐、恶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可能处于先兆中暑状态,可以先行处理。如果发展到重症的中暑症状,如出现肌肉抽搐、休克,甚至是昏迷等症状,就一定要及时送医进行处理,不可耽误。

  此外,杨爱萍介绍,不少人认为高温不出门,躲在屋里就没事,但其实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在通风不良的室内闷热环境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供应不足,更易出现头痛和头晕等症状,导致“室内中暑”,尤其是体弱多病者、老人,更要警惕。高温天,大家以为穿得越少越凉快,其实也这是误区,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37℃时,人体热量的散发几乎全靠出汗来完成,此时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此,穿得越少,从外界吸收热量的面积也就越大,反而使人感觉更热。

  如何科学预防中暑呢,杨爱萍给大家支了8招。中午前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多喝水防暑降温;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要充分饮用凉开水,饮料,并加少量盐,以补充体内盐分;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睡眠和休息;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强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的因素;可随身备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海带、豆制品、紫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