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 探秘雁荡山双龙谷 2024年03月22日  

摩崖石刻“应捷影响”。

  ■胡念望

  雁荡山双龙谷因谷中藏有白龙潭和乌龙潭而得名,离湖雾镇三界桥村的羊角洞约3公里。在湖雾镇党委书记李庆迪陪同下,先后两次赴双龙谷实地调研。

  双龙峡谷两边悬崖峭拔高耸,壁立千仞,溪涧内怪石嶙峋、瀑潭交替,溯溪而上,蜿蜒曲折,长约5公里。溪谷风景迷人,有捣米臼、猫头鹰、狮子口、水牛角、石头人、乌龟壳、蛤蟆石、蛟龙戏水、鳄鱼潭、白龙潭、乌龙潭等景观。进入双龙谷口,溪涧内流水潺潺,V形峡谷、棱柱、岩槛、壶穴,一览无遗。前几年有开发商在谷口开挖了一方游泳池,右边崖壁上有状如冬瓜的一组岩石,当地人称其为冬瓜岩,又称五指山。其实冬瓜岩是几条垂直节理发育、外形像冬瓜似的崖壁,最下面是凝灰岩,常作为当地主要开采石料的对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无序开采已使崖壁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继续前行,可见一个新建的游泳池,水源来自白龙潭。绕过只容单脚屈身前进的山崖,可见一个椭圆形的深潭,这就是白龙潭,潭水碧绿清澈,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潭中打个滚,翻流几下就纵身下跃而成瀑布。瀑布下面的瓮形潭即乌龙潭。龙潭之间,有一陡门,两侧悬崖峭壁,中间狭缝处有一岩石阻挡水路,长年累月,经过溪水冲刷打磨,正面观之,形似无角龙头,古书上说“无角龙”为蛟龙,故称“蛟龙戏水”。在双龙谷附近,还有双莲洞等优美的景观。谷口右壁悬崖底部有镌刻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七月十二日的摩崖石刻,高95厘米,宽105厘米,楷书,直写:“青山绿水年年在,眼前不见旧时人。宣和六年七月十二日记。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节未到。”

  石砌游步道右侧悬崖峭壁间依稀还有镌刻于宋代的摩崖“佛法僧宝”等字样与落款,由于历史上的采石等,现在很难攀援崖壁间仔细摹拓辨认。沿着双龙谷栈道往谷内走,登上几级石砌蹬道,右侧崖壁间镌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六月二日的“普济甘霖”四字,落款为“天启七年六月日旦里长滕生晓”。在蹬道前面一块巨大崖石折向右侧的台地内侧崖壁上,有清代嘉庆元年(1796)仲秋镌刻的摩崖石刻,高84厘米,宽265厘米,行楷书,横写“应捷影响”四字,上款为“大清嘉庆元年秋仲之吉”,下款为“首领乡书陈愈箓、陈愈诗、陈愈□、吴成乾、李之伦、陈愈宝、江尔高、陈愈俊、陈文□、江修德、陈愈衍、江明伦,庠生陈可封、陈承琏、陈文宝、陈承水、吴茂达、陈圣交、李必亮、金守梁仝立”。“应捷影响”四字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指“顺应天道而行便得吉庆,忤逆天道而行易罹凶灾,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这与孔子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出一辙。“应捷影响”四字摩崖题刻就是告诉我们“正中有奇,善中有妖,其机肇于隐微,其应捷于影响”。宋周成之《显应阁记》载:“为民祷晴而晴,祷雨而雨,其应捷于影响,非聪明正直,阖闢造化,能如是乎?然则神之应,应之显,盖可类推也。”而《明史・五行・水》载:“夫苟知天人之应捷于影响,庶几一言一动皆有所警惕。以此垂戒,意非不善。然天道远,人道迩,逐事而比之,必有验与不验。”似乎“应捷影响”四字摩崖关乎古代吏民尽人事应天道与祷神求雨显应与否如影随形、直接攸关,道出了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意在劝人为善向善。

  双龙谷左侧过水,有一条户外驴友开辟的登山游步道,直通山凹处,两侧悬崖壁立,险峻陡峭,中间惟有一条羊肠小道,湖雾镇前几年建设了水泥砌筑的蹬道,边上还安装了铁索,便于徒步探险的户外驴友。从山凹顺蹬道小心翼翼地扶着铁索下切至谷底深处,峡谷内巨石磊磊,深邃险峻,间杂幽深碧潭、古树野花,置身诗景画境,令人心旷神怡。由于双龙谷景区尚未正式开发,不建议一般的旅游者贸然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