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读萨福 2024年03月22日  

  ■梧桐

  春日,读萨福。

  阳光洒在飘窗台上,很温暖。我半躺在上面,读着一本诗集,是萨福的诗集,诗人郑亚洪翻译的《你燃烧了我》。

  那天,我接过亚洪递过来的诗集,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小开本。深蓝色的绒布封面,银白色的文字,如深蓝色夜空星星闪烁,又如深蓝的海面倾洒着“白银”。这深蓝,深情又安静。是爱琴海的蓝吧?这银白,素朴又明亮。是莱斯博斯岛上的月色吧?诗集里有十二幅笔触简洁流畅、风格独特的插图,与诗歌风格相媲美。初见诗集,我便一见钟情。

  多年前,一首题为《暮色》的小诗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我和萨福的初遇。在这个春天,完整的萨福终于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有缘的人和事物总能再次相遇:

  “黄昏星,

  你带回了

  黎明播撒出去的一切:

  你带回了羔羊

  带回了山羊

  带孩子回到妈妈身旁。”(第100首)

  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生活与宇宙、自然之间诗意的关联。暮色中,有着对黎明的记忆。从黎明到黄昏,显示了时间的跨度。“播撒”的动感为“带回”铺垫,三个连贯的动词“带回”,组成一幅流水式的画面。重读萨福的这首小诗,让我的心再次感动——温暖而又朴素的生命之爱!

  萨福,萨福!你是谁?我轻念“你野花的名字”(海子《给萨福》),脑子里在勾勒着你美丽的容颜:“鲜花插在你的发上”,沐浴完的你,穿上“藏红花衫”和“紫色裙袍”, 你的“双脚被彩带裹住,吕底亚人手工艺品多漂亮”,优雅的你“如一枝百合斜插在黎明的池塘里”。

  阅读的间隙,我把头转向窗外,俯视下方:一条小河横贯楼前,河两岸是原始的田园:在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上,一株桃树已经开出灼灼的花朵,泛绿的原野黄灿灿的油菜花盛开,树和花的影子都倒映在绿莹莹的春水里。这初春的田园自由、充满勃勃的生机。萨福,两千六百年后的一个女人在阅读你的诗歌,仍然能够感受到,你内心如原野般的自由气息和你那丰腴、美艳的身体里蕴藏着的、那田野般的勃勃生机。爱,是力量;爱,是能力;爱是热情;爱是温暖。爱,是你一生的主题。你说:“爱神摇醒我,好似一阵山风吹拂橡树。”萨福,你的心海里盛满了爱: 

  “迷人的笑声——哦,

  这让我心旌摇荡

  因为当我看向你,哪怕一瞬

  我就说不出话来。”(第30首第2节)

  一个让诗人心仪的爱人,有着“迷人的笑声”,只要听到她的声音,看一眼她的人,就足以让诗人“心旌摇荡”“说不出话来”。这是恋爱的甜蜜,这是青春欢畅的时辰。可是,爱的甜蜜必定伴随着爱的纠结。谁又没有品尝过爱情的痛苦呢?

  “我汗水涟涟,战栗不息,

  脸色发绿堪比青草

  我是活着——可我觉得

  我快要死了。”(第30首第4节)

  当得知自己将要失去心爱的恋人(阿那托利亚要当新娘了),不用说心情了,就是在身体上也会引起痛苦的反应,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我想,只有真爱,才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吧?真爱过的人,即使你白发苍苍,回首当年,那种记忆和感觉,一定会是刻骨铭心的。读这首诗,爱的记忆被唤起,爱的感觉似曾相识。萨福的这首诗,虽然跨越了两千六百年的时空,但诗中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切。虽然国籍不同,在爱情面前,我们的感受几乎没有区别。

  萨福,萨福!怀有深爱的萨福! 萨福,你是谁?萨福首先是诗人。她是古希腊的抒情诗人,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萨福是音乐家。她的身边常常带着竖琴,自己写出的诗,在竖琴的伴奏下以独唱的方式变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歌:

  “月亮升起

  星星藏匿它们的光华

  每当月圆,她向大地

  倾洒

  白银。”(第33首)

  “那时,克里特的少女

  在祭坛上赤足跳舞

  在开花的柔滑草坪上

  踩踏出一片月华。”(第182首)

  两首同是写月夜的诗,却反映出不同的情境。第一首,总体上是静态的。但诗人用了两个动词,似乎让静中又有了动的感觉。星星的动作是“藏匿”,好像是它们自己收敛了光芒;圆月的动作是“倾洒”,她在向大地倾洒“白银”。满月之夜的静谧和优美、诗人宁静的心情就如这“白银”铺洒在诗笺。第二首诗歌的情境充满动感:克里特少女在祭坛上跳舞,最后从祭坛跳到了草地上,少女白皙的赤足可以与银白的月华媲美。绿色的草坪和鲜花既有直接的视觉描写,也有间接的味觉描写——鲜花的芬芳和青草的清香;少女的赤足踩到草坪上感到“柔滑”,是触角描写。短短几行诗,从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美妙的月夜图景。最妙的是“踩踏”这个动词,如果不是少女的舞蹈,观舞的人们可能感觉不到铺洒在草坪上的月色。他们被少女的舞蹈所吸引,被少女跳舞的赤足所吸引,眼睛随着少女的赤足移动,我似乎看见了少女足下如水花溅起的一片“白银”。第二首诗的情景是欢快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欢乐的。

  萨福是导师,亦是母亲、姐妹或者情人。她出生在爱琴海东北端的莱斯博斯岛的一个贵族家庭,在父亲的熏陶下,萨福迷上了吟诗歌唱。有说她青年时代因为政治原因被逐出故乡,后来被允许返回,之后在家乡开设了女子学堂,专门教导女孩子们诗歌、音乐,也教导她们恋爱的艺术,以及仪态、美容和服饰。周围的女孩子们慕名而来,拜倒在她的门下。萨福和女学生们在岛上结伴漫游,吟诗唱歌,弹琴跳舞,她们互相热爱,“用嘴巴获取美的礼物”。一幅宁静祥和的美好图景。

  “女孩们,

  夜未央,夜漫长,

  唱起你和新娘的情歌,

  她的裙摆上缀有紫罗兰。”

  萨福享受着这一切:

  “昨日,孩子们,我经过时,

  你们在大亚湾树下挤作一团。

  此情此景如魔药——我喝下了;

  幸福的狂喜击穿我。”

  萨福爱着这些女学生,一生中给她们写了很多的情诗:

  “龚伊拉,今晚请到我的身边来,

  你,我的小蔷薇,带上七弦琴。

  因为你的美,燃起

  我的欲望。”

  诗中的龚伊拉是萨福的女学生,萨福很喜欢她。“每次看见你的晨衣,我就想要你。”她的美,点燃了萨福的欲望之火。试想,一个女孩子,如蔷薇含苞待放,一夜安眠,容光焕发,披着睡袍,粉色的脸上娇艳而慵懒的神情,谁人不爱?难怪萨福说龚依拉是“女人中的女人。”萨福的情诗,情感总是这样火热而直白。 当然,萨福也喜欢美好的男子:“新郎就要来了,他和阿瑞斯一样高大”;“美男子阿多尼斯快要死了,凯瑟利亚(爱神阿芙洛狄忒)我们怎么办?”美的外表固然惹人喜爱,但萨福看重的还是人品:“好看的男人的确好看,可心善的男人会立刻变得好看。”

  萨福是爱的导师,也是美的象征。她不仅自己美,还教女学生们懂得如何打扮自己:

  “是哪位村姑,穿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竟引起你的宠爱,却不知衣袍

  应当长及脚踝?”(第59首)

  萨福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她的一种美学观念:女孩子穿衣袍(或裙子)应该“长及脚踝”。穿长裙的女子一定是温婉沉静和优雅的。我不喜欢女孩子穿高至膝上的裙子,这不是封建,这有关审美。萨福的这种审美观念,我认同。

  就因为萨福一生中很多的诗歌都是写给女性的,而且表达爱欲简单又直白,毫无遮掩,有人说她是女同的鼻祖,她的家乡莱斯博斯岛现在也成了女同的专有名词。简单直白,据说这是希腊语的特点,窃以为这是萨福真性情的表现,这也是我最喜欢萨福、喜欢她的诗歌的最根本的原因。萨福是结过婚的,有一个女孩,“可爱如金盏花”,她说“给我整个的吕底亚,莱斯博斯岛,我也不愿换走她。”她的名字叫克莱伊斯。萨福的丈夫是富商,两人感情不很融洽。后来萨福爱上了一名名叫法翁的渔夫,遭到拒绝,最终跳崖投海而死。

  除了情诗,萨福也写婚歌、颂神诗、铭辞等。她写的婚歌热烈而美好:“来吧,新娘,满手盈爱的玫瑰”“去吧,新娘,到婚床上和你的新郎一起,甜蜜的嬉游。”

  萨福的诗还写到时间和衰老问题。

  “月亮下去了

  七星下去了:午夜,

  时针在嘀嗒,

  我独自躺下。”(第176第2首)

  七星属于金牛座群星中的昴星团中的一组,七星到天边,表示冬月的到来。诗人通过“逝去的星辰”这一现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充满哲思,静谧中带着孤寂的感觉。

  萨福把对青春、爱情的逝去以及衰老到来的悲哀,还有她一生对爱情的永远渴望,统统都浓缩在这短短的诗行里,这是诗人对时间、对生命的慨叹!

  “年复一年,我的身体

  老去,我多希望

  爱情再次光临我,

  让我昏厥一次!”(第96首第2节)

  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最低。可不,萨福处于爱情中的感觉如同“昏厥”。可能爱情降临时的表现跟“昏厥”的临床表现有着一些相同点吧:高热、眩晕、神明失主……爱情的敌人“理智”被赶走了,留下的只有情感、爱人;爱人、情感……这首诗,饱含了萨福的感叹,这也是许多女人的感叹吧?从她的感叹里,你是否悟出了什么?

  谁不希望被爱?谁不想爱人?在萨福心里,爱永远胜过一切:

  “有人说骑兵,有人说步兵, 

  也有人说舰队,是这片黑土地上

  最美的事物,可我要说,

  是你的爱。”

  吕底亚的战车再豪华,也比不上她“妖娆的步态”和“脸上妩媚的光辉”。最美的事物还是你的爱。

  春天已经来临,风里裹着蜜。春天多美好,春天是爱情的季节。让我们举起装满琼浆的酒杯,向开普瑞思——爱神阿芙洛狄忒致礼! 

  萨福是一团火,她的爱足以融化冰川;萨福的诗是火种,读到它们的人,心中的灰烬必定蹦出火星。在春日,阅读萨福的诗,激动、愉悦、满足。哦,萨福,你的爱燃烧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