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出笼 防诈正当时 2024年01月22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遥

  通讯员 陈梅 朱哲莹

  近期,乐清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始放寒假。每年寒暑假,随着未成年人触网时间增多,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也会出现一波发案高峰。乐清市反诈中心提醒,假期里,家长别忘了给孩子补上网络安全这一课,以下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诈骗套路更要当心。

  追星类诈骗

  ——免费领偶像福利

  小陈今年16岁,在家使用手机时被拉进一个偶像粉丝QQ群。几天后,群内有人发布消息称“偶像给粉丝们发福利,只要将自己微信余额截图私信发给对方,就可以参加十倍返利活动”。

  于是,小陈添加了对方的QQ号,并把个人微信余额截图发给对方。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小陈识别并支付,同时声称不会扣款。小陈毫不怀疑地扫描二维码并付款成功,对方又推荐了一个负责退款的QQ号,称必须用其父母的手机操作,才能帮忙退款。

  小陈借来妈妈的手机,并在对方的一步步诱导下,将父母手机绑定银行卡内的4万余元转至骗子账户。

  民警解析:骗子先通过社交平台拉拢青少年成立粉丝群,借节假日的名义称“爱豆”要给粉丝们送福利,引诱青少年添加骗子个人账号;随后又以返利为诱饵,利诱受害人向其转账,然后以各种理由逃避返利或直接勒索对方,以达到骗钱的目的。

  冒充熟人类诈骗

  ——假冒同学求助或推荐兼职

  小叶今年16岁,收到同学“郑某”的QQ信息让其帮忙充值Q币。小叶帮“郑某”多次充值后电话联系他,而郑某称自己QQ被盗,小叶才意识被骗,损失了1900元。

  小何今年14岁,在家刷朋友圈,突然看到同班同学“小赵”发了一条朋友圈,称“自己小姨”做活动,给她刷流水的群里发100-1000元的红包,可以返还两倍的钱。小何与“小赵”私聊后被拉入一个微信群,根据要求将300元红包发在微信群内,结果被踢出了微信群。事后得知同学小赵微信被人盗用。

  民警解析:骗子使用非法手段盗取(或冒充等)QQ、微信等社交软件账号,冒充“同学、朋友、亲戚”等人员,以自己急需用钱、代充Q币、代买商品或兼职赚钱等理由实施诈骗。

  网络游戏类诈骗

  ——送皮肤、代练、装备交易等

  小王今年16岁,在玩网络游戏时,收到消息称可免费领限量皮肤。小王信以为真,于是加对方微信。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但没有领取成功,对方称其微信支付有问题,可以帮其解决。

  于是,小王按照对方要求下载某讯会议并开启屏幕共享,后又下载云闪付APP,登录其母亲的账号,直到发现卡上多次被扣款后才意识到被骗,损失7.5万元。

  民警解析:骗子借助各类平台发布大量虚假广告,以入群免费送皮肤或游戏账号、装备、游戏币、游戏点卡、各类激活码、代练刷装备以及游戏材料交易等名义,通过高价收购低价出售或低价代练等方式,诱使受害人到指定的虚假交易网站进行交易,然后以交易过程中需缴纳激活费、验证金等多种名目骗取钱财。另外,骗子还会以指导操作为由要求下载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套取账号支付信息,从而骗取钱财。

  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魔爪无处不在,而预防手段其实也很简单。民警提醒,知风险、会避险、防诈骗,家长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识诈防诈能力。家长更要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支付密码等,切勿将其成为家里“公开的秘密”,以免骗子将未成年人当成行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