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品成“农闲经济” “智仁和美乡村”系列报道之一 2023年11月22日  

在共富工坊制作手工艺品。王艺臻 摄

山青水绿的智仁美景。汪洋 摄

  编者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关乎人民根本福祉,关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近年来,智仁乡立足自身实际,深入践行“千万工程”,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加快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为讲好智仁乡和美乡村典型故事,本报今起推出“智仁和美乡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剑佩 黄子嘉 实习生 吴懋培

  11月21日上午,在智仁乡共富工坊的车间里,一群留守老人和中年妇女围坐在一张长桌周围,有说有笑地做着手工艺品。

  “以前,我们忙好农活都赋闲在家,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手里都有活干,充实得很。”正在粘贴手工艺品的项大爷高兴地说。如今在该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手工饰品,成了村里老人妇女的新时尚。

  别看项大爷今年已有70来岁,但做起手工来一点也不马虎,只见他娴熟地将三个纸质底盘整齐摆放在桌面上,用胶水涂上一层后,再依次将各种小饰品粘贴上,盖上一个玻璃盖,一个手工艺品就制作完成了。“美观小巧,结构简单,不管男女老少,都易学易上手。”项大爷笑着说。

  “根据制作的难易程度,每个手工艺品的价格各不相同,大的几毛钱,小的只有几分钱,虽然说工钱不高,但是天天都有钱进账。”项大爷一边制作,一边和记者搭着话,“我退休后,闲着也无聊,跟着老婆一起干,时间过得很充实,两个人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共富工坊的成功实践,是智仁乡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今年智仁乡与黄岩区沙埠镇开展跨区域党建联建,牵线5家以上沙埠手工艺品企业入驻智仁乡“知竹邻舍”共富工坊,打造“沙埠供货、智仁加工”的共富链条。依托工坊手工制作技术精湛、订单足等优势,采取“帮扶车间+农户”的模式,通过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提供材料、组织销售等方式,吸纳本地留守妇女、困难户等村民,通过手工制作实现家门口就业。

  作为智仁乡共富工坊的带头人,鲍先生每周至少两次来回智仁与黄岩,开着“橘灯竹乡共富专车”把黄岩的手工艺品材料运到智仁加工,再把加工完成的手工艺品送到黄岩验收,一条蜿蜒的山路串联起两地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鲍先生说,制作手工艺品是“来料加工”,没有经济成本,且技术要求不高、工作时间灵活,农村留守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手工艺品也有稳定的收入。

  “指尖技艺”加速转变为“指尖经济”,寺前村群众陈大姐获得感很强,通过手工制作工艺品,她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工作时间灵活自由,既能到车间做,也能把材料带到家里完成,工资按件结算,既不耽误干农活、做家务、照看孩子,还能挣钱,这样的工作可真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陈大姐开心地说。前几年,陈大姐在外打工,但心里总惦记在家里的孩子,做起事情也没劲。现在在家门口找到了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她很是满足。

  近年来,智仁乡在落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立足当地农民特色手造,突出产业发展,引导农民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出多个种类手工艺品,形成一条集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品产业链。如今,在智仁乡依托手工艺品就业的留守妇女、困难群众有100余人,年均创收100余万元。

  智仁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制作手工艺品这种就近、就地灵活就业的方式,已成为当地妇女劳动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小产业、大覆盖的效果。下步将着力打造以手工艺品为代表的共富产业链条,铺起乡村振兴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