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工匠说粉干 2023年04月12日  

学生体验搓粉干。胡才丹 摄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望喜)4月10日下午,柳市镇第十七小学六年级学生集中在阶梯教室参加“梦想拾柒”劳动课程之工匠课程——“我听工匠说”。  给孩子们做讲座的是学校所在地柳市镇沙岙桥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彬青。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法学研究生,温州市政协委员、乐清市青联副主席。  讲座伊始,刘彬青通过一段短视频将学生带入家乡的粉干场境,从沙岙粉干的历史开始说起。沙岙粉干始于北宋初年,集雁荡山的山、水、米而制成。从米到粉干的制作过程需要15小时,古时候米因保存不当而发酵,意外得到了粉干这份可以保存很久的传统美食工艺。粉干的方言与“封官”谐音,寓意美好,所以沙岙粉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伴手礼。  刘彬青说自己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各地美食,最念念不忘的是奶奶的炒粉干,因为粉干里流淌着奶奶的慈爱和家乡的风土人情。  学生们认真听讲、细心笔记,频频互动,充分体会沙岙人民对做粉干的坚持,用一份匠心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  刘彬青还带领学生体验搓粉干技术。米通过浸泡、磨粉、蒸熟、压面等工序,形成一团缠在一起的粉干,需要用力将其搓开,条条分明后晾晒。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制作粉干的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刘彬青的母亲刘荷兰给孩子们带来了刚出炉的年糕。孩子们摘取一小团蘸上猪油,使劲揉光滑,夹入红糖……品尝这份地道家乡美食——“糖糕奶”,孩子们收获了家乡传统饮食文化知识。  柳市十七小校长胡才丹介绍,此次讲座,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结合沙岙粉干这个传统工艺、非遗项目,依托“让梦想起航”的办学理念,重构开发“梦想拾柒”劳动课程,助力“双减”,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校将以劳动文化为基础,以课程场境建设、课程体系建构为课程支点,以仪式活动、主题活动、志愿活动、协同活动、评价机制组成的机制支点,整合节气与物候,地域与习俗的农事支点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实现“五育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