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邮属扬州,因此,汪曾祺笔下,除了“早上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之外,不能没有“扬州八怪”。郑板桥少不了,还替金冬心写了篇同名小说。在《鉴赏家》中,亦提到了李复堂:
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复堂功力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笔有墨,也奔放,也严谨,也浑厚,也秀润,而且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匋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匋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柜橱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他用四张“苏州片”跟那家换了。“苏州片”花花绿绿的,又是簇新的,那家还很高兴。
季匋民的观点,应该也就是汪曾祺的观点。除上述三位“怪”之外,汪曾祺还提到了“八怪”之中最年轻的一位——罗聘。在《谈谈风俗画》中:
有几位评论家都说,我的小说里有风俗画……我是很爱看风俗画的……清朝罗两峰的《鬼趣图》可以算是风俗画。
二
罗两峰就是罗聘。罗聘(1733-1799)扬州人,原籍安徽徽州。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为金农(金冬心)入室弟子。号两峰,是因为故乡呈坎正在黄山的天都、莲花二峰之下。罗聘二十一岁娶女画家方白莲。当时在扬州书院讲学的进士蒋士铨写了一首贺诗,首句就是——两峰为夫 白莲为妻。
周时奋在《我们存在 因为不羁》(贵州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中写到:在“扬州八怪”中,罗聘与其他七位是完完全全的两代人。1733年,当罗聘出生的时候,“七怪”中最年长的汪士慎已经47岁,最年轻的李方膺也有36岁。
仿佛什么题材都被老师们画完了,他还能画什么呢?39岁那年,罗聘在反复琢磨之后,毅然决定画鬼。
《鬼趣图》成画于1766年左右,共八幅(前六幅画贪鬼、酒鬼、色鬼、凶残鬼、欺诈鬼和鬼奴才、第七幅则绘荒丘萧林,两具白骨私语,末幅则画众鬼在黄泉路上。)。1771年,罗聘把它带去北京,请达官显贵观赏、题跋。先后居然有150多个题跋,多为清代名贤、学者。最欣赏罗聘鬼画的是少詹事钱大昕和《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两人都在画中题了长诗。所以实际上,《鬼趣图》成了一个手卷。
三
近读谷林《觉有情——谷林文萃》(海豚出版社 2014年),里头有一篇“剪影与拼接”,文中写到:
按此图尝归顾颉刚,曾示夏承焘。见《天风阁学词日记》1932年4月17日条。日记云:颉刚出罗两峰‘鬼趣图’手卷,惊为奇观。蒋心余、张维屏、叶衍兰数十家题跋赫然具在。贞白先生得此于杭垣,闻只费数百金。
按“贞白先生”,是颉刚父,曾任两浙盐运使署总务科长。夏承焘是笔者温州前辈乡贤,1932年4月17日于杭州见顾颉刚:“午后再诣颉刚,肃客殷勤,姁姁如老妪。以其谈吐朴讷,尤觉悃愊可亲。”日记言贞白先生“在杭宦游二十年,罗置古器、古拓、书画甚富。”
90年前,《鬼趣图》在顾家。现在呢?2009年10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名为“独特的视野——罗聘的艺术世界”大展,展出罗聘将近60幅精品佳作,《鬼趣图》亦在其中。网上资料显示,现为香港私人收藏家收藏。
四
汪曾祺《我的家》提到了“扫晴娘”:
一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接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
近日读周汝昌《岁华晴影》(作家出版社2022年5月),里头有一篇《“岁华纪丽”与“热爱生活”》(P300)提到了“扫晴娘”:
旱了,龙王有责。涝了呢?找谁?老百姓也有规矩:用纸剪一位老奶奶,双手执棒,支支而立,贴在南墙上——叫支天娘娘,她能止雨。她是谁?老百姓为她起了个雅名,叫“扫晴娘”。
其实,这老奶奶不是别人,正是娲皇氏,是她炼石补天,止住了漏雨洪灾——她创造了中华人,又给他们治理了“生活环境”。老百姓纪念的,还是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