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与白石北山小学舍 2023年03月03日  
  ■陈霜

  叶适是永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其功利与义理相统一的伦理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但作为思想巨子,叶适少年时期却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按照其本人的说法,“叶氏自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乾道二年(1166),温州一带发生重大水灾,当时的叶适年仅十六岁,叶家遭灾,“漂没数百里,室庐什器皆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就辄迁,凡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路,或栋宇不完……”(《母杜氏墓志铭》)。接连搬家二十一处,居无定所,简直无法想象。在如此穷困潦倒的家庭生活背景下,少年叶适“为稻粱谋”(见周梦江《叶适年谱》),只好选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其中包括到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舍讲习。

  就这样,还是懵懂少年的叶适告别家乡瑞安,只身跨过瓯江,来到乐清西乡的白石。至于是谁帮他介绍这份在小学舍讲习的工作,一时也讲不清,有人认为可能与永嘉学派的另一位主将陈傅良有关,理由是,叶适十四五岁时从同乡陈傅良学,叶家情况陈傅良是知道的,恰好乐清望族钱家办有白石塾,陈傅良有受邀前去讲学,并留下《游白石洞天》诗一首,如有“儒林巨擘”之称的白石先生钱文子就是陈傅良的学生,叶适自己也在《白石净慧寺经藏记》中写到,“(白石)居之者黄、钱二家,累世不贫,以文义自笃为秀士。”可见,陈傅良与叶适能够到白石北山小学舍讲习,是有一定联系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钱志熙先生考证认为,叶适之所以来到白石,与曾担任过温州学正的刘愈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刘愈居住在与白石只有一山之隔的永嘉县,永嘉先生到乐清教书自古有之,且刘愈为温州学界名流,叶适十五六岁曾从其读书,对叶适学问思想影响很大,由其介绍叶适到白石北山小学舍讲习这一说法无疑也是成立的。

  当然,无所谓是谁介绍,那一年,刚刚弱冠的叶适负笈渡江,来到白石山下,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讲习生涯。

  叶适的到来,给白石一个惊喜,于乐清何尝不是一份大礼?不难推断,一位中国思想界大咖的入驻,对地域人文特质的形成不可谓不深远。同样不可否认,白石山水和乡土文化,对少年叶适思想的成熟和发展,也应该具有重大的贡献。

  叶适在白石的两年多讲习经历,主要见于在其所写的《白石净慧院经藏记》。在这篇文章中,叶适首先描绘了记忆中白石的优美地理环境:“乐清之山,东则雁荡,西则白石。舟行至上水,陆见巨石冠于崖首,势甚壮伟。去之尚数十里外,险绝有奇致。其山麓漫平,深泉衍流,多香草大木,陆地尤美……”接着笔锋一转,直接点出自己与白石的关系:“北山有小学舍,余少所讲习之地也。”然后叶适在文章中回忆起自己在白石工作生活学习的那段日子,可谓优哉游哉:“常沿流上下,读书以忘日月,间亦从黄氏父子渔钓,岛屿萦错,可游者十数。”叶适写这篇文章时,大概三十二岁,已赐进士及第,为第二名(榜眼),即距离自己离开白石北山小学舍已有十五六年之久,刚刚结束丁忧守制,正准备前往湖北鄂州,赴武昌军节度推官之任。当故人之子黄中参赶在年前(十一月底)到访,委托他为重修后的净慧院转经藏写记时,难免问询起自己在白石期间交往过的那些故人,“择饶、义充、从岳、文捷皆死矣。其它老人,多无在者,杨翁者亦已死。”时过境迁,草木衰谢,旧人作古,不复可识,不胜唏嘘,“因相对感怆久之。”这给叶适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一天,叶、黄两人相对悲叹,久久无法释怀。

  在《白石净慧院经藏记》一文中,叶适没有点出北山小学舍的具体位置,也没有说明具体是谁创办。从区域划分来看,今天的乐清市白石街道曾有北山村(后融合入密东村),位于象浦古道“十字岭”下,村内历史上曾存在过北山小学,但因地处偏僻,居民较少,早已废弃,因此古代办有学舍的可能性不大。另有当地学者认为,白石街道东浃村后之北山下有集云道观,即净慧院旧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其址办有白石农业中学,叶适所述净慧院既处于北山,所谓北山小学舍也许与净慧院近,否则叶适也不可能“间又游于其所”。但遍寻净慧院四周,一眼之地,空如旷野,且离村庄达里许,难以想象北山小学舍坐落于此。既然此两者可以排除,这北山小学舍又位于何处?窃以为,如果说叶适是经陈傅良或刘愈介绍来白石讲习,这讲习之所一定不会籍籍无名,而白石最有名之书塾,当推钱尧卿创办的白石塾,其号称乐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鼎盛时聚徒达千人,叶适文中所谓的北山小学舍,极大可能就是这白石塾,或白石塾设在白石北山下的分校。更何况叶适自己也强调是到白石“讲习”,既然有“讲”又有“习”,叶适除了在白石教书讲学,当然还有学习的内容,除去“为稻粱谋”的生活刚需,也只有白石塾这样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集团,才能吸引少年叶适的目光。

  从叶适到白石讲习的时间段来看,白石塾创办人钱尧卿已去世二十余载,钱文子也只有十七八岁,仅仅比叶适大了两岁,主持教学工作的应该是钱尧卿的子侄辈钱朝彦、钱朝佐、钱朝俊等人,但叶适的文章里没有提及这些人的名字,更让人不解的是钱文子与他年龄相仿,且都是陈傅良的学生,后来都成长为永嘉学派的扛鼎人物,没有生活和学术上的交集是不可能的,连学养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志熙先生也认为这是一段“悬案”,徒叹奈何(钱志熙《叶适<白石净慧院经藏记>读后记》)。不过叶适在《乐清县学三贤祠记》中有提到“且俱习三家孙枝”一句,钱志熙先生认为,这三家孙枝就包括钱尧卿的孙辈钱文子、钱易直等人。而钱文子也仅仅是在《乐清新学记》提到一句,“乐清之学,叶正则(叶适字)侍郎尝聚徒其中,余无似,亦继居之。”这是我们目前仅能找到的叶适与钱文子的交集“记录”。不过钱志熙先生认为,叶适《和钱广文“兰松有刚折”之叹》一诗中之钱广文即是钱文子。无论是否,我以为这也应该成为一条叶适与钱家交往的重要线索。

  叶适在白石北山小学舍教过的学生已无法考证,但他后来收了一个来自白石钱家的好学生钱易直,值得说道。钱易直是钱尧卿的直系亲孙子,钱朝佐的儿子,叶适在白石讲习期间,钱易直尚在襁褓或尚未出生,后来从其学,是叶适已进士及第,且在温州市区(水心)丁忧守制,聚徒讲学期间,当时的钱易直大约十三四岁,从此结下了长达三十年的师生情谊。在叶适门下,一起同学的人还有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等“永嘉四灵”,翁卷写有《同徐道晖、文渊、赵紫芝泛白石湖》一诗,很有可能是记录受邀到白石同学钱易直家游玩的经过,钱易直赴任太平州教授,徐玑还写诗相送。有意思的是,钱易直和翁卷同岁,翁卷二十岁领乡推,次年春闱因着胡人怪服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等了一届(三年)后的绍熙元年(1190),同学钱易直闪亮登场,在礼部试中考了第一名,人称省元,挽回叶适的面子,可以说是叶适最得意的学生。钱易直后来担任过太平州教授、太学录、太学博士、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等职,在赴池州知州任时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四岁。钱易直死后,叶适为其撰写墓志铭,说他“十岁能通记《春秋三传》,以其意做场屋(科场)文字,机键开阖,腴泽粹好……”待稍长,“学知古人统绪,广大高远……笔态横生,膏润冰释,义理溢发,玉缜金辉,材质早成。”可以说,将最美好的词语送给了这位学生,以至于发出了“缱绻我从兮,三十雨霜。今弗顾兮悲安放!天高高兮地广,诏无穷兮灵勿爽!”失徒之悲,让人扼腕。

  叶适离开白石已近九百年,人事固然有代谢,但白石山水依然在努力守护着他的足迹。正如故人之子黄仲参请他写《净慧院经藏记》时所言:“此经藏者,先人以垂死之言,命余辍其学而为之者也。虽不敢有其劳亦无废于先人之命。以公昔之所尝游,而今问之之悉也,盍为我记焉?”一个村野之人尚有如此见识和担当,何况一代宗师叶适?必须是“故不得辞。”我不知道今日之白石与叶适之白石有何异同,亦或大同小异,但不得不承认,近世以来,人力所致,或移山、或倒海,或凿洞、或改流,人们以昨视今,恐怕多有面目皆非之感,再提自然山水之亘古颇为底气不足。诚如某人所言,山水也许因时因事因人而废,而一代宗师叶适所留下的道统却历久弥新,犹长夜明灯,照映苍茫大地,让人在世态幻灭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白石如此,他山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