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秋分那天,刷抖音很应景地刷到了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经典台词——“赏花赏月赏秋香”。其实,我在意的并非影片里巩俐扮演的丫鬟秋香,而是这个时节大自然充盈着的稻香、桂香等各种嗅觉意义上的“秋香”,还有一种偏向味觉的“秋香”,那便是九月九的糕香,一年之中短暂而独有的香。
九月九的糕即登糕,又称香糕、花糕、菊糕、五色糕等。据传清末民初,每年九月初九天亮时,人们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儿女百事俱高。讲究的登糕要做成九层宝塔状,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表达重阳(羊)含义。2014年,乐清重阳吃登糕习俗被列入温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个习俗在如今乐成街道一带尤为盛行,乐清童谣《十二月令》中就有一句“九月九,登糕送娘舅”有敬老孝老之意。
做登糕的工序繁而不杂,将按比例“亲密接触”的糯米和籼米碾成粉末,加入溶化后的红糖水,掺搅均匀后放入蒸锅。出锅后,将米团倒入石臼捣作,达到使米团筋道的效果。之后,将米团摘成大小相仿的块状,搓揉成厚实的圆饼状,撒上桂花、芝麻、红瓜、花生碎等。最后,在饼上插上或红或绿或黄的三角小旗子。
据说,这三角小旗子代表的是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提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传古人在重阳节爬山登高时,手臂上佩戴有插着茱萸的布袋。
每年重阳,家里都少不了登糕,纯手工捣作的登糕甜香软糯,味道上乘,一家六口一天能吃掉一大个。
比起吃登糕,我的大女儿小时候更喜欢登糕上的小旗子,上面用乐清细纹刻纸手法镂空的吉祥图案,特别入她的眼。知道她喜欢,她的奶奶在买登糕时往往会向店家多讨一两枚小旗子。女儿将小旗子插在自行车车头,骑行在小区的空地上,小旗子在小朋友们追随的目光里迎风飘扬,招摇得很。
现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可以说是大女儿的“复制粘贴版”,她挥舞着小旗子,可以唱唱跳跳好半天。
感谢九月九的糕与旗,为两个女儿的童年带来一份欢愉。想来,我的童年是在西乡柳市度过的,记忆里没有九月九吃登糕的场景,有的是七月七做饼吃的美好。
那时候,每年七月七前后,左邻右舍都会做米饼吃。我的奶奶也不例外,她将糯米与籼米互掺,装了满满一升,带着我一起去村头的碾米厂。碾米厂的机器一阵短暂的轰鸣后,一升米就变成了一升米粉。
做红糖饼就往米粉里倒红糖水,做白糖饼就加入白糖水,奶奶搅啊、揉啊、搓啊,做成一个个小小的圆形饼,整齐地码放在案板上。
这么有意思的手工劳作,我自然不会落下,洗干净手凑在边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米团放在手掌心里揉搓压,努力做成圆形。但做了一两个后就开始捣蛋了,要么搓成长条状,拿筷子在上面戳几个小洞,要么捏成所谓的月亮、小鸡等稀奇古怪的形状。奶奶见状,嗔怪道:“饼搨成这样,天要被你搨下雨了!”(我迄今也不明白奶奶这句话的意思),而我沉浸在快乐之中,继续我的“创作”。
做好的饼被奶奶一一摆放在大铁锅里,锅底加入一些水,盖上锅盖。奶奶坐在灶台边,点燃了柴禾,让调皮上蹿的火苗直舔锅底。其间,奶奶还会给铁锅里的饼翻面或者换位置。
终于,一阵米香直扑而来。出锅了!奶奶拿锅铲把米饼一个个铲下来,盛在盘里,让我端去与院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们都抢着吃,尤其是那几个出自我手奇形怪状的饼,根本顾不上烫手烫嘴,也根本不讲究要先把小脏手洗一洗。我特别喜欢饼焦黄的表层,吃起来香香的。我也很期待隔壁阿婶做的咸饼,有咸菜、猪肉、豆腐干、虾皮等馅,每每想起,不免垂涎。
有段子说乐清人减肥特别难,因为很多美食都是“碳水炸弹”,比如糯米饭、麦饼、咸菜饼、锡饼、烧饼等。九月九的糕和七月七的饼不也是减肥路上的绊脚石吗?难怪我一直胖着。可美食当前,胖就是浮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