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同构。
为什么通常都说,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呢?
试看周易是怎样阐述解释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上古圣人观察体认到了天下的奥秘所在,想把这个道理告诉所有人,因此模拟它的形状容貌,用图象表达事物蕴含的义理,因此叫做象。周易有大象和小象,前者每一卦卦象,后者每一爻之爻象。
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本体,大道之源,两仪即阴阳,阴阳指天地、日月、寒暑、男女、仁义、呼吸等等,天地剖判,分阴分阳。四象即阴阳两相重叠,构成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指东南西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四象已包涵五行在其中,加上中央的土行即成五行。
八卦即由四象再次阴阳重叠而来,成为三画的八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大自然主要的事物和现象。周易的经和传里面,找不到五行的提法,直至宋明理学理学才捅破这层窗户纸,朱熹的《周易本义》卷首即附有这个宇宙和人类的生成演化图。
这里顺带指出,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认为,“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像男根,分而为二以像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这个讲法是错误的,曲解了八卦神奇的起源,遮蔽了背后的圣人之道。
原社科院学者庞朴先生在《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源说》认为:“因此,八卦所象征的八种元素,归并起来只是四种,气、火、水、土。这四种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作世界的本位,看来并非偶然。”这种看法是极其有害的,否定了五行学说,就是否定了中华文化的根本。庞朴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主要推动者,犯有如此武断的错误是令人失望的。九十年代听过他的关于一分为三的哲学讲座,后来也因为牵强附会、好为新说而遭到广泛批评。郭沫若处于“疑古过勇”的时代,似乎情有可原。阴阳之道,五行五种元素,比之古印度希腊更切合宇宙构成的本来。这里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原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指出,易经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方面:观物取象,万物交感,发展变化。他对于易经的独特起源及哲学思维的把握,无疑是极其贴切而精当的。“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他对后来的哲学、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未能更深入地把握到易道之赜,却已从思维方式上体会到“观物取象”的重大意义。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动)是有其客观规律(赜)的,比如,泰卦九三爻辞就说了“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样一个规律。天下的道和发展是不能乱讲的,正像马克思讲过一切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这里的“拟之”,其实是伏羲等圣人睿智的体察到宇宙的奥妙(赜),而后极具匠心的设卦观象,“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这里的爻,就是阴阳的交织,“文”字的原义,指代一切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任继愈就“万物交感”指出,“易经善于从交感的观点观察事物的动静变化,并认为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为它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原则。”比如泰卦和否卦最为典型,天地交泰则吉,天地闭塞不同则凶。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氏即是伏羲,他通过仰观俯察,洞悉天地人物之间的同构规律,即阴阳五行八卦的演化之道,从人身和一切事物抽象出阴阳卦画,以启示与馈飨当时和后来的人世。或许正因为他窥得宇宙大道,开启人类福祉的生命之道所以王天下。可见,他的始作八卦,并非随心所欲的拼盘、画个图形。
后来的神农、黄帝、尧、舜代有制作,草药农具舟车衣裳房屋的发明创造等等,以利用安身造福人世,这里不赘。又有大禹治水时期,龙马负河图出于孟津之河、神龟负洛书出于洛水的神话传说,姑且撇下这些神话传说的可信性,河图洛书却成为后世易经像数学的重要渊薮与源头,一方面体现了天人同构下的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独特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观念习俗。
《周易-说卦》还详尽记述了八卦与人身体、动植飞走及自然现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还有与八种自然现象的对应,乾指天,坤指地,震指雷,巽指风,坎指月,离指日,艮指山,兑指泽。当然还有很多对应,有前后矛盾之处。不管怎样,总体上看不是胡乱的比附,这后面有阴阳五行八卦之道在支撑着。所谓的东方神秘主义,在生理和极微观物理方面,往往体现了符契若神。这是一个有待现代科学验证的急迫而重大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