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书写 2022年09月23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今天的9时04分,节气交到了秋分,秋分一般都在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到来,那是因为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解释:“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如此看来,秋分的“分”就是半的意思。过去把秋季分成孟秋、仲秋和季秋三部分,秋分正处仲秋,所谓的平分秋色,说的就是这个重要日子。

  秋分之后,无论是物候显象,还是人体征兆,都在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即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时空中去。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江南秋天的美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据说,在北方感受秋天萧索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越看越羡慕,当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生“侵吞南宋之心”。可见,秋分在提醒人们要寻找新家园。

  春生春种,秋收秋敛,四季到了秋,不论是从其蕴涵的自然意蕴,还是从公众所赋予的人文色彩,秋分都含有万象收藏,积蓄力量以迎接严冬的到来。之所以有这样的景形呈现,是因为在时间节序的推进中,经过春和夏的播种和耕耘,在“运筹帷幄”和“激情燃烧”的蓄势之后终于迎来收获。从这个角度说,秋分不论从自然,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层面看都含有“收养”的意味,即重视内收,养精蓄锐。

  秋已至,冬不远。秋分既是告别,也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新旧更迭过程中,不仅有继承,更要创新。当然,收敛中的蓄势待发则是一种积极而为的自我突破,其间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灵寄托和祝愿。

  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秋分的哲学是一半对一半,杭州灵隐寺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意的事情,能一半顺遂心意,就很满足了。

  从文化意蕴出发,秋分的说道就多了。民间有“飞龙秋”的说法,秋分时节,天高,云淡,气净,风轻。“飞龙秋,游上天”,真令人想飞。想秋之成熟,是令人轻盈——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风在其下。“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多美的意境!其实,秋千就为让人飞,“秋千与花影,并在月明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美丽的飞的意象。

  这次第,丹桂飘香,柿子红熟;冬麦初收,甜枣满仓。今日后,昼渐短,夜渐长,一夜雨,一阵凉。登高望远,千山尽染;水落潮平,万物归根,杨、柳、槐、枫、楝、杉、银杏、梧桐,木叶萧萧而下,数树深红出浅黄,渐变出再丰富不过的色彩层次。有道是:“北雁南归时候,秋水长天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秋高气爽正当时。”

  凉风袭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人们很重视这个收获的时节,于是民间形成各种秋分习俗,由此寄托对于季节更迭、岁月静好的美好情思。

  自然风物是客观的书写,一旦被人们赋予人文的色彩,其所具有的意味就不再是那么的冰冷。而这种由温度和质感的节日表征对公众来说更多是一种美好祝愿的心理寄托。遍览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文,关于中秋节的书写可谓是灿若群星。不论是积极乐观的,还是阴郁哀伤的,从字里行间溢出的是个体生命面对茫茫宇宙所引发的人生感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是书写中秋诗文的经典中经典。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置身在宇宙的运转中,因为自身的渺小,某种程度上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世情的变换,生老病死的不可避免无形中会让世人增添更多的愁情与烦恼。

  中秋不属于自然,所以具有了浓浓的情味。这种情是后来者对过往者的一种记挂与怀想。不管是悲从中来,还是良辰吉日的欢愉,世殊时异,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的渺小存在在世事变换中收获的体验更多的是悲戚与落寞;秋分记录的自然,但承载中人类丰富的情感寄托,斗转星移,冷暖变换本属于自然,一旦被移植到社会,也就具有了别样的况味。时光轮回,人世变换,生在当下,好好地爱护自己和周遭的人,过往需要怀念,未来更要畅想与展望。

  李白有《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刘禹锡有《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杜甫有《晚晴》: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陆游有《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秋分过后,天气顿感凄冷。诗人虽已过八十五岁,神志却很好,依然能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感受。秋分之后,肃杀之气渐浓,老人觉得生命在秋天中消去,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既然已经不惧生死,不如放下心来,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最有趣的,莫过于大自然的这些小动物。它们的歌声,让诗人的日子变得诗意盎然。当然,还有他喜欢的酒和爱读的书,以及轻狂的毛病,这些构成了诗人秋天的全部世界。当一个人面对人生老去,心中最坦然的莫过于平常熟悉的事物依然在身边。每当翻起一本书,就会想起过去的一段时光。人老了,平淡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此诗之所以能明白晓畅,就在于诗人运用了拟古的方式,不受平仄格律的束缚,所以表达比较流畅,情感比较自然。

  元末明初的孙作有《客中秋夜》: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在这个秋分的夜里,客居的诗人想家了。他想,此时,故园应该也生出了白露吧。明月皎皎,空山寂静,天气清朗,偶尔听到一两声鸿雁的鸣叫。我独自饮酒解闷,不知不觉就要醉了。南山的豆子也熟了,我何时才能返回家乡耕耘呢……

  清代紫静仪有《秋分日忆用济》: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又是一年的秋分,诗人想起了远方的儿子。思念之情无处寄托,只得在夕阳下吟咏诗歌。回首自己穷困潦倒的一生,诗人感慨万千。既然前途渺茫,还不如早日回家。全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有《秋分前二日月下作》:

  露湿天阶夜景赊,湘帘高卷树栖鸦。

  寒蛩唧唧吟深砌,曲沼盈盈涨浅沙。

  风度桂丛香馥郁,月穿竹篽影横斜。

  襟怀凄爽秋将半,落叶萧萧菊欲华。

  胤禛笔下的秋分,是静美的。露水湿了台阶,湘帘卷起来,乌鸦在树上栖息。秋虫不停地鸣叫,曲折迂回的池塘,沙土不断被推了上来。秋风轻拂,带来桂花浓郁的香气,月光穿过禁苑中的竹子,影子横斜着。看着落日萧萧,菊花欲开,诗人心中感到又凄凉又清爽。

  秋的美,绝非不仅仅在气象与景色上。她盈盈如秋水,缓缓的流敞在人的心间,静美的就掳走了人心,让人久久的沉醉不愿醒来。

  明人孙作有《客中秋夜》: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孙作笔下的秋分,是思念的。秋分这一天,孙作想家了,他说:秋分到了,故乡的露应该白了吧。明月皎洁,空山宁静,天清气朗,雁声可闻。想家的心情有些愁闷,以酒浇愁,喝到微醺。故乡的豆子就要熟了,我何时才能归家,躬耕田园呢?秋天的时候,想家的心情最是浓烈,不信,你看那头顶的月亮,那里藏着你所有的心事。

  唐人周贺有《再过王辂原居纳凉》:

  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

  旧月来还见,新蝉坐忽闻。

  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

  别有微凉处,从容不似君。

  周贺笔下的秋分,是从容的。夏天最盼望的一个时节,就是秋分。此时,不躁不热,清风送爽,真舒服。来到朋友居住的地方,见到还是旧的月亮,听到了新蝉的叫声。在清凉的地方,从容闲适。转眼间,夏天成了故事秋天成了风景,秋亦从容,我亦从容。

  宋·陈允平有《怀潘鄮屋》:

  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

  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

  陈允平笔下的秋分,是相思的。在洛阳,才辞去了官职,转眼就到了秋分。陈允平思念千里之外的友人,他说:四海共一轮明月,千山共看白云。写下满纸的相思,真想让风带去寄给你呀!不知匆匆而过的秋风,能否把思念和心意,一并捎向无尽的远方。

  南宋赵师秀有《无言师还道院求诗》:

  师已无言矣,今吾何所云。

  惟知佛照子,曾管雁山云。

  天下閒为宝,人间热似焚。

  筠州郡斋近,安坐过秋分。

  赵师秀笔下的秋分,是闲适的。这一年秋分,赵师秀与一位禅师共度。也许,与禅师的一番交流,赵师秀对生活也有所感悟,他说:天下最难得的是闲适。我呀,要安然而坐,度过这个秋分。在四季中,最闲适的当属秋天,迎面而来的是微冷清冽的风,满目所见,皆是舒适的黄色,层林尽染,最是舒适。秋天浓浓的闲适与惬意,疏离清冷却也舒服自在。

  希望夏日的遗憾,都是秋日惊喜的铺垫。转眼间,夏天成了故事秋天成了风景。一阵秋风,拂去了烦忧;一滴秋露,凝结了快乐,我把关于秋天里的美好都发送给你。

  秋分,也是丰收节,万事万物皆有收获和结果。秋分,我们不分;继续携手一起走,不负金秋,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