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台演练。



云学堂。

大荆分洪工程效果图。

“遭遇台风袭击如何做到快速恢复?”“通过抗台形成哪些经验总结?”7月14日晚,大荆镇党委书记郑志坚作客由温州市委组织部和温州市经信局主办的“亲清政商云学堂”,作《镇自为战防灾减灾的实战经验》课题,分享“利奇马”台风重创下的抗台对策、经验,吸引了9.5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
分享经验
“大荆镇四周环山、中间地势低平,一条大荆溪由五条县级河道汇聚,大荆溪上游溪床平均宽度150米,下游石门潭卡口宽度只有39米,一旦上游山水汇集,河道水位暴涨,受大荆溪干流洪水顶托作用,易形成内涝。这也是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给我镇带来前所未有灾情的原因。”郑志坚说,“利奇马”是1949年以来登陆华东地区的第三大强台风,6小时降雨量突破全省历史纪录,大荆汪洋一片,路桥垮塌、水电通讯中断,倒塌房屋51间,受损车辆6230辆,损失达22.5亿元。
面对严峻的灾情,该镇把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克难排险、冲锋在前,带领全镇干群奋力抗台救灾,协调各方力量昼夜抢修,3天内基本恢复通水、通电、通讯、通路。该镇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快速监测预警、科学应对决策、有效巡查防守、及时转移群众。坚持“五个到位”,包括镇村社三级联动,组织机构到位,建立“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责任制;以防为主,从镇村社三级入手,排查风险到位;统筹协调,编制预案到位,开启推演和实操演练培训;监测预警到位;不等不靠,思想行动到位。通过人防、物防和心防打有准备之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群众的财产损失。
防汛防台工作关键在“防”,“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几年来,该镇建立了“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基层防灾抗灾体系。在后续与诸如“黑格比”“烟花”等台风的一次次较量中,“跑”在了灾害的前面。
实战检验
7月15日,温州进入主汛期,作为沿海台风偏爱的区域,做好防台抗台是门重要课程。
今年,大荆镇建立健全了由镇党委书记作为防汛防台第一责任人,建成“连片领导+社区干部+村社干部(包括党员团体组织)”参与组成的镇、社、村“三级联动”防汛防台组织架构。该镇按照“党群连心、分组包户”的原则,在各村社开展“一切为了实战”为目标的防汛演练,推动三级防指运行机制的融合、优化,镇村社培训达1327人次。
在大荆水利流域管理所,该镇建立镇第二防汛应急指挥中心,当预报强降雨量达到300毫米以上时,指挥中心从镇政府迁移至第二指挥所。镇级配备三支应急队伍,村社建立监测预警队、人员转移队、抢险救援队、后勤保障队等四支队伍,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每至洪水来临,上游缺乏控制性水库工程,源短流急,局部河道狭窄,石门潭卡口束窄严重,造成局部水位严重变高,洪水漫过蔗湖防洪堤造成大荆镇区受淹。”目前,该镇着手建设投资3.47亿元、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大荆分洪工程,将大大缓解石门潭行洪压力。该工程上游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新建约1.5千米的石门潭分洪隧洞及其配套工程,包括分洪隧洞、隧洞进口溢流堰、隧洞出口段和堤防加固、万岙潭堰坝改造、蔗湖堤防引水渠闸改建及附属景观工程等。其中,分洪隧洞长1500米,隧洞断面为城门洞形,洞径13×13米,设计汇洪流量为每秒750立方米,最大可达850立方米,是目前省内单洞分洪流量最大的隧洞。
该工程建成后,对降低洪涝期间水位、提高洪峰期间外排能力、缩短下游平原受淹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此外,该镇还谋划雨水管道改建或重建,解决内涝积水问题。远期将开展大荆溪上游防洪蓄水工程建设如大岩头水库、叶家垟水库、大台门水库等,进一步提升防洪排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