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花见景色新 张素与可楼公益花道作品展 2022年04月26日  

受访者供图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云颖/文 徐琴微/摄

  在2022年谷雨节气这一天,张素举办了她的首场公益花道作品展。30多件作品中有20多件是学生作品,其中2件是她为这次花道展精心设计的。全场展示的作品涵盖90多种国内外花卉等植被,为期三天的展览让不少喜爱花道艺术的市民朋友大饱眼福,在花道展这样一个高品位的社交礼仪独特空间里,观赏者体会着感动与美好,也展示了优雅和端庄。

  一“览”花秀色

  张素是乐清市城南街道石马社区人,平时喜爱山野自然,痴迷于花草间的对话。她认为,习花之道,亦旨在修为自己,而后才在插花的趣味上绽放不一样的生命活力。

  在写下“花道展”公众号宣传推文的前两天,她还在犹疑这场花展要不要继续延后,这场疫情一次次地刷新人们的心理预期,朋友间也难得经常聚众相聚,而是通过手机网络保持问安和交流,路上行人步履匆忙,自觉保持彼此距离,戴口罩也成为日常,花儿应季如期绽放,又翩然飞逝。一场悄无声息的小花展又有什么意义?

  “花道展的花卉来之不易,都是十分珍贵。比如宫灯百合,是从北京运输过来的,仅有每周三的一次机会能够采购到。” 她说。从连续一周每日紧盯花材商供应链的变化,每隔几天就去城北山上感受不同的花期,到给每一件作品建立档案、确定花型,她怀着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通过对花草的感知和表达后,使插花作品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展览第一天,她接待了几位特地从温州赶过来的客人,他们中有室内空间设计师,有舞蹈教师,也有花道艺术的爱好者。执一盏清茗,观赏造型迥异的花道作品,沉浸在花卉醉人的芬芳,张素一边向人解说设计的思路,一边享受当下内心的愉悦。次日,好友余苏乐携友人一起为展览带来古琴文化沙龙,古琴悠悠,琴瑟和鸣,余音绕梁,花卉也显得格外清新灵动。她发自内心地感慨,当这场公益花道展如此般呈现在大众眼前时,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叶一花器

  “插花的本身是要我们通过怜惜、观看、快乐地插花,进入到花和插花人之间对话的世界中,通过与花的对话,呈现生命本来的样子,安静的、绚烂的、自然的……”张素将记者带到一件作品前,只见茶盘茶托之上,几个小巧晶莹的杯盏中盛放泥土,配上小花小叶、绿油油的青苔,煞是清新惹人怜爱。

  瓯窑成为这次花道展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代表乐清特色的瓯窑作为花器,在变化中带来个性,如同欣赏样貌、脾性各不相同的女子,每一件都有专属的气息,瓯窑的灵动提升了整个展览环境的气质格调。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任何引导,完全出于本能。瓯窑花器虽然造型简单,却也能将欣赏的目光吸引过去,正是它的特异性,带给人独特的风格与美感。”张素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花器。竹篮花器常常寓意着夏天的到来,进口的豌豆花配上杜鹃叶点缀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谷雨到来的前一晚准备妥当。和一般花道展不同的是,展览的时间延续到20时30分,让观者在烛台、灯具等幽暗的灯光下感受花艺的静谧。

  一花一世界

  插花艺术是一场花与“器”之间的相遇,同时要考虑作品与环境空间及光照强度的协调。为了表现暮春时节特有的季节感,张素在作品《文人调瓶花》中,选用乐清城北山上的挂着果子的枇杷枝和带着松花的松枝,有种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闲情雅意。枇杷果绿中泛着微黄,仿佛是季节从春到夏慢慢转化的过程,而嘉兰则花提升了作品的华丽感。

  将梨花枝、鸢尾叶 、小野菊、杜鹃枝和小手球叶组合在一起,作品《写景盛花》以写景自然本位的手法表现了春天的近景,水边植物春意盎然地生长,在水面上呈现一片片倒影。

  “我们本土的植物贴近自然,更有生命感,带来无尽的心灵触动。”张素说,通过传授花道,她常常感动自己,最终也感动了别人。2016年,她到南京学习花道,每年分季节去四趟,每次学习五至六天。花道致柔,让其有了更加充盈的包容心,与同门师生的接触让其更加注重自我提升。2017年拿到相关资格证书后,她和闺蜜一起去深圳深造学习西式花艺,创业中,她一边上课、一边接单。

  插花让人享受搭配的乐趣,影响他人,治愈减压,女性审美的提升对家庭美誉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通过花道,张素结合文化生活作分享会,有的学员内心变得豁然开朗,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学生中有一位是教自闭症孩子的老师,也是通过学习花艺适当地治愈自我。近六年来,她在温州职校、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多次开展花道公益课,在课堂上传递了东方插花艺术的魅力。

  2019年秋,张素决定将工作室迁至可楼。这座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老宅,富有年代感的灰白花砖,复古的艺术气息,让她一见倾心。在可楼,她研究了“节气插花”;在可楼,她和她的花艺作品与古色古香的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花道给可楼这座古老的建筑带来了新的生机。